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其道處世(下) (第1/2頁)

達爾文抄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是:格物致道,大多數人做一件事未完成前,會同時穿插著做另一件事,或者做一件事時會同時思考著別的事情,三心二意,但是他依舊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格物才是真正的捷徑,專一才是最終的快,他做事時,會絕對專注的做一件事,會在腦子中像放了一個個“格子”一樣,將此事與別的事情格開,做此事時,絕對不會思考別的事情,也不會思考停下來、放棄之類的,直到此事做完,才會思考一下,再去做另一件事。

三是:拋棄良知,大多數人為人處世,會有良知,良知是什麼呢?良知就是良心,知善知惡是良知,知道自己做的所有事情是善的還是惡的,知道他人做的事情是善的還是惡的,就是有良知,但是不知道任何事情的善惡就是無良知了,而他就反其道、去做一個無良知的人,屏棄良心的譴責,不再區分任何事情的善惡,萬事隨心而做。

四是:知行合一,知道很多道理,卻做不到,等於不知,大多數人都知道很多道理,卻做不到,而五行老祖依舊的反其道而行之,堅定的做到了知行合一,知道此道理對自己有用,就堅定的立馬做到。

葉風讀到這裡,就發現他的處世觀的確跟中國古代的怪聖王陽明有一些像了。

王陽明5歲前還不會說話,是一個怪人,5歲後才開始說話,十多歲時,別人將當官當理想,只有他反其道直接將做聖人當理想,他是自古以來唯一一個從少年就將成聖當做理想的人,這點孔子年少時沒敢有過這個理想。

孔子年少時也是將出仕當官當做理想,後來王陽明更是為了自己的這個理想不斷努力;知行合一、大中至正、知善知惡是良知都是王陽明創造出來的思想,直到他完整的創造出了陽明心學,終成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的四聖。

葉風又反覆讀了一遍五行老祖的處世心得,便在大殿中踱步思考起來。

葉風其實心中極為認同他的四反原則,他可是此星球成就最大的一個修真者,第一個修練至元嬰大圓滿的奇人、並且是將元嬰之後的境界也創造出一半功法的人,如果說此星球有哪個修真者值得葉風學習,那也只有他了。

“反正我命多,既然我這麼認同他的四反處世原則,而大多數人都不認同他的這處世原則,估計酒劍老祖都不完全認同,不如我也效仿他反眾道而行之的處世觀,試一試……”

葉風自言自語道,同時葉風又想起來了地球上的馬雲和股神巴菲特,也許成就高的人思考的方式都有相同之處,巴菲特和馬雲也喜歡反眾道而行之,巴菲特說過一句名言:別人瘋狂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瘋狂。馬雲也說過一句名言:當大多數人認為一件事可行的時侯,你就別做了,當大多數人認為一件事不可行的時侯,你就去做它吧。就如九十年代沒人看好網際網路,我就反而對網際網路更加看好、更有激情。

三人行,必有我師,葉風活了三百多歲,早已明白了善於學習對自己有用的觀點和思想,葉風來到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認真將誰當過老師,因為別人的功法幫不了自己,自己有更好的魔功,但是現在卻將五行老祖當成了自己的一個老師,就如回到了上學時代一樣。

葉風珍視的將修練心得收進了空間袋裡面,這一夜,葉風徹夜未眠,仔細反思、梳理了一下自己以前做的所有事情,然後就開始瘋狂在城牆上殺起攻城的修真者來。

葉風反思了很多,知道自己以前過於搖擺不定、圓滑了,一出意外情況就變更計劃,幾年變更了無數計劃,葉風知道這就是自己的一個最大缺點,因此他決定先從格物致道原則做起。

所謂格物致道,其實就是專心致至,是一種執拗到極至的專一,就是一心一意的做好一件事情,再去做另一件事情,絕不同時做多件事情,也不同時思考多件事情。

別人認為這樣的格物執拗太傻?那就牽扯到第一條處世原則了,你要願意做別人眼中的“傻子”,才叫大智若愚,你不需要證明給任何人看你的“聰明”,因為你並不需要在乎任何人的看法、想法,也不要在意任何的虛榮與面子,因為證明給別人看沒有任何意義,除非你並不是真正的絕情、還在意別的生靈。

葉風從今天開始決定,每天不吞噬滿3個時辰的真氣、妖氣量,不發生生命危險絕不做其他的事情佔用時間,除非下面的“糧食”突然撤走了。

…每天想要吞噬滿3個時辰的陰陽二氣量,需要5個時辰,因為城下的修真者是相對分散的,尋找也需要浪費時間,而雙|修佔滿1個時辰,加起來6個時辰,也就是12個小時,自

《不朽魔頭百度網盤》 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其道處世(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