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群臣聞之,無不下淚二人報:“趙遂國舅,已開水北門,領宋師入城矣。”劉鈞乃哭入宮中。
潘仁美當先進城,遣人傳旨與漢主:“宋君寬仁大量,並無加害之意。”鈞始放心,乃遣李勳齎印綬文籍,奉表乞降。大宗下詔許之。車駕進北門城臺,設宴奏樂,與從臣於臺上酣飲。漢主率官屬,縞衣紗帽,待罪臺下。太宗賜以襲衣玉帶,召使登臺。漢主叩頭謝罪。太宗曰:“朕以弔民之師至此,豈能加害?但放心無憂也。”漢主謝恩已畢,因請車駕入太原府中。百姓香花燈燭,排門迎接。
太宗升堂坐定,北漢諸官皆拜降於堂下。太宗宣授劉鉤為檢校大師、右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公,仍領河東。按:北漢劉崇,於後周太祖廣順元年據太原稱主,統州十二,迄劉鈞四世二十九年,至是降宋。太宗凡得州十,縣四十,戶十二萬五千二百二十。如是河東悉定。靜軒有詩曰:投降敵國膽生寒,聖主驅隨駕兩驂。
總為弔民非好戰,馬前不信是張堪。
太平興國四年,太宗下議班師。潘仁美進曰:“河東地控幽州,契丹屢為邊患。今陛下車駕在此,軍士效命。可乘破竹之勢,平定遼東,誠千載一時之功也。”道未罷,楊光美進曰:“河東初定,軍士披堅執銳者日久,且糧餉不繼。陛下宜回車駕,徐定進取。”
是時,眾論紛紛,太宗未決,起入行宮,召八王、郭進、高懷德一班戰將入議其事。先是圍太原時,從軍或不知太宗所在,軍中或欲議立八王,八王不肯。及太原既定後,太宗聞之,故意久不行賞。八王曰:“太原之賞,不及將帥;今又將有大遼之行,軍士不堪。莫若依光美之議,班師回京,誠為上計也。”太宗怒曰:“待汝有天下,當自為之。”高懷德曰:“潘招討所論,欲建邊防之大計。此去幽州,咫尺程也,若使功成,太平指日而見矣。望陛下從其議。”太宗意乃決。
次日下命,以禮部郎中劉保勳知太原府事,車駕離太原,遂伐遼。分遣諸將及楊家兵,望幽州徵進。時值暮春天氣,但見:山桃擁錦,岸柳拖金。時聞村酒出籬香,每見牆花沿路吐。絲鞭嫋嫋,穿紅杏之芳林;驄馬馳馳,嘶野橋之綠草。隨駕心忙嫌路遠,從徵意急恨行遲。
大軍一路無詞,不日來到易付下寨。潘仁美遣人下戰書於城中。
守易州者,遼之刺史劉宇,聽知宋兵來到,正與牙部郭興議戰守之策。忽報宋營遣人戰書。劉字得書,回問郭興曰:“公所見何如?”興曰:“據小可之見,宋師即日平定河東,乘此勝氣來到,安能拒之?不如遣人前詣軍中,察彼動靜,獻城納降,可保萬全也。”劉宇曰:“此行非公不可。”郭興慨然領命,徑赴宋營,見高懷德端坐帳中,興心甚恐。及入帳,懷德問曰:“大軍臨城,汝來見我,有何高論?”興曰:“天兵如雷霆,逆而當者無不齏粉。今主將特遣小可陳乞降之狀,以救一城生靈也。”懷德大喜,即引見潘招討,道知其由。仁美曰:“彼既投降,當令明日開城迎接車駕。”郭興拜辭而去。
次日,與劉宇開城出降,迎接太宗車駕入府中駐紮。凡得兵二萬,糧草一十五萬,駿馬六百匹。太宗封劉宇官職如舊。下令進取涿州。
守涿州者,遼判官劉厚德,已知宋兵下了易州,召部下商議。部署廷珪進曰:“宋君仁明英武,統一有機。不如開城迎降,以圖富貴。”厚德聞言,即遣人於宋營中乞降。潘仁美得報,次日,護車駕進啄州。厚德拜於堂下請罪,太宗撫而納之。是時太宗軍馬出師二十餘日,平定二州。後人有詩讚曰:干戈一指入遼封,敵將開城節使通。
聖主威風千里遠,黎民爭應道途中。
訊息傳入幽州,蕭太后大驚,亟聚文武商議。左相蕭天佑出奏曰:“陛下不勞驚慮,臣舉二人可敵宋兵。”蕭後問曰:“卿舉誰人?”無佑曰:“大將耶律奚底、耶律沙,智勇足備,若使部兵迎敵,必能成功。”蕭太后允奏,即令耶律休哥為監軍,耶律奚底、耶律沙正副先鋒,統領五萬精兵前行。休哥等得命,部兵出城。南北營寨,旗鼓相接,兵勢甚盛。
哨馬報入潘招討軍中,仁美集諸將議戰。呼延贊曰:“小將先試一陣,以挫遼兵之威。”仁美允之,付與步軍八千。高懷德曰:“小將前往相助,共建功勳。”仁美亦與馬軍八千。贊與懷德皆引軍去了。
分遣已定。次日,鼓罷三通,列陣於幽州城下,宋軍北向,遼軍南迎。遼將耶律奚底全身披掛,躍馬當先。宋將呼延贊橫槍勒馬,立於門旗之下,問曰:“來者何人?”耶律奚底怒曰:“蕭太后駕下
《楊家將全傳136回評書》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