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6章 當然用大明猛人的書做教材 (第1/2頁)

老街胖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木下正淳率領著四千人的倭國武士團成功地佔領了安南南部的大片領土之後,他們並沒有繼續擴張,而是聽從了周博仁的指示,停止了進攻,並將重心轉向了大力發展種糧事業。

在周博仁的版圖中,對安南的定位是自己的糧倉,以度過小冰河時期,因此他決定派遣申時行培養的專家團隊前往安南南部,幫助木下正淳管理這片土地並發展農業。

這個專家團隊由一百人組成,其中包括五十名民政方面的專家和五十名農學專家。

這支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往安南南部木下正淳的實際控制區域,開始了他們的工作。

申時行自從接受了周博仁交給他的培養農學和民政專家的任務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努力工作。

他不斷地招募那些貧困的童生或秀才,其中有許多都是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他們組成了臨海專家院,成為了一支專業的團隊。

申時行按照周博仁當初教導他的方法,向這些專家們傳授基礎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知識。

如果是農家子弟,他們還會額外學習專門結合農業生產的實踐課程。

此外,周博仁也親自參與教學,教材就是明末時期大明猛人,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著作《農政全書》。

徐光啟,字“子先”,出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如今的上海市),他是明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科學家。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名精通“農學”的傑出科學家。

徐光啟自幼聰穎好學,年輕時就展現出非凡的才能,最終官至禮部尚書,同時兼任文淵閣大學士,為人寬厚仁愛,深受同僚們的喜愛。儘管仕途一帆風順,但徐光啟在業餘時間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他十分熱愛科學技術,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各個領域的研究當中,包括建築、數學、水利、醫藥、軍事等等。

透過不斷努力,他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甘薯,便是由徐光啟從福建沿海地區引進並推廣到內地種植的。此外,他還積極參與了明末大炮的改良工作,並提出了與步兵、騎兵等多軍種協同作戰的策略。

在大明王朝的末期,一個名叫利瑪竇的義大利籍天主教牧師踏上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開始了他在中國的傳教生涯。這位來自異國他鄉的牧師不僅是個中國通,還精通漢字並且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更難得的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禮節非常熟悉並且充滿敬意。

當時,徐光啟與利瑪竇相識後,二人一拍即合,成為莫逆之交。

他們一同探討學術,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徐光啟發現了西方几何學的奧秘,並將其翻譯成中文。於是,兩人攜手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翻譯了當時歐洲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這部著作的出版,讓更多中國人瞭解到了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

由於徐光啟的努力推廣,歐洲近代科學中的天文、數學等領域的知識逐漸傳入了中國。這兩位朋友的無心之舉,竟然無意間充當起了非官方的\"東西方文化科學交流大使\"。

他們的合作成果,不僅推動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徐光啟一生著作頗豐,除了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外,還著有多部農學巨著,其中《農政全書》影響最大。

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了《甘薯疏》、《泰西水法》、《農書草稿》等書籍,為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作品不僅涵蓋了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這些著作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古代農學的經典之作。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其農業發展歷程更是源遠流長。

尤其是到了明末時期,經過長達幾千年的沉澱,對於農學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並且透過各種著作得以傳承。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元朝時期王禎編寫的《農書》以及宋代陳敷所撰寫的《陳敷農書》等。

這些珍貴的農學寶典成為了後世學者們研究的重要依據,而徐光啟正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對這些經典之作進行了深入地研讀與思考。

在廣泛閱讀和分析了這些前輩們留下的農學瑰寶後,徐光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他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書中的理論知識相結合,不斷地提煉、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

《大明科技體系》 第156章 當然用大明猛人的書做教材(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