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三十五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 (第1/2頁)

樣樣稀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現在的局勢下,只要不與我為敵,倒也不強求其出力助戰。朱永興對此看得很開,對刀白龍雖有親近籠絡,卻沒有強迫命令。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大,還沒有讓人們看到扭轉戰局的希望,地方土司處於中立觀望便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第二天對於朱永興來說,是忙碌的一天,是驚喜交加的一天,也是實力增加的一天。事實與預料總會有出入,甚至並不是按朱永興的意願而發生,也就難免心情起落,既有歡喜,也有驚懼。

騰越人胡宗堯,原為崇禎七年進士,曾任太常博士,太僕寺卿等職。因父喪回鄉,又逢明朝敗亡,天下戰亂而留在家中。聞清軍攻來,他便攜家眷及數十家丁,向邊外逃難而走。

永昌人楊國驤,其祖為永樂年間平定土司和緬酋犯境叛亂的武功大將軍楊冕,後定居永昌。永曆帝由永昌出奔緬甸,他便散盡家財,招募鄉民組織義兵。被清軍擊敗後,逃至盞達土司地界。

此兩人便是聚集在盞達的近萬難民之首,正為糧食不繼、難民與原住民屢起衝突,又不知該何去何從而苦惱之時,信使一至,不啻於久旱逢幹露,所有困難迎刃而解。兩人喜出望外,立刻帶著少量隨從趕來拜謁,

“殿下只是行監國之事,卻無撫軍之責?不過,倒也無妨。”胡宗堯一句聽似無心的話,卻令朱永興心頭大震,他意識到自己還是有了疏漏。

監國偏重於政事,如果加上撫軍兩字,則軍政兼顧,可與執黃鋮的李晉王分庭抗禮,甚至可以超乎其上。到底還是對古代知識的瞭解不夠jing深啊,而且連很多古代人恐怕都不清楚這裡面的區別,胡宗堯不愧是進士出身,白鬍子也一把,瞭解得通透啊!

疏漏已經無法彌補,除非殺了眼前這幾個人,再偽造份聖旨,可之前傳出的訊息卻不好更改,自己也下不了這樣的狠心。

朱永興一瞬間便甩掉了殺人滅口的yin暗念頭,迅速平復了心情。接下來便是對胡宗堯和楊國驤讚賞有加,又給了他們官職,並表示已與刀白龍商討完畢,由他儘量籌措供應糧食,自己這邊也能幫助一些,希望他們安撫組織好逃難百姓,儘量不與當地傣人發生不快。

楊國驤既有封賞,又解決了眼下的困難,年輕人到底城府不深,不禁喜形於sè。

胡宗堯老成持重,想的也長遠,領恩拜謝後便不無憂慮地說道:“殿下如此大張旗鼓出緬入滇,雖振奮民心士氣,但也易成為清軍目標。永昌就駐有大量清軍,不可不防啊!聽聞李晉王退往孟艮,鞏昌王去往木邦,不若起駕投兩藩,合兵一處,以壯聲威。”

心態隨著深思後的權衡而變化,朱永興現在認為現在投奔晉王李定國,並不是什麼上策,而投白文選,卻也不是朱永興心中所願。二王雖忠,卻是忠於永曆,忠於小朝廷,將抗清大業置於皇帝和小朝廷之後。歷史已經寫明,自永曆入緬之後,昔ri名將便將全部心思放到了如何保證皇帝安全,在滇緬邊境徘徊不去,再無興王圖霸之雄心。

而且,大凡有本事的人,都有固執的一面,總認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是正確的,晉王和白文選則屬於此類。朱永興雖身份尊貴,又有偽造聖旨,可要想指揮兩位名將及其手下將領,多半也不會順心成功。最有可能便是被兩王好好地保護起來,禮數周到卻再無施展之餘地。

歷史的車輪如果按照原來的軌跡走下去,不過是苟延殘喘兩三年,然後便是身死國滅的下場。朱永興想要有所作為,想要扭轉乾坤,想要隻手擎天,就必須用自己的雙手,憑自己的能力闖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來。

“胡知州——”朱永興一字一頓地稱呼著胡宗堯的新官職,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提醒,“孟艮與木邦皆是邊遠之地,且近緬境,若是前去相投,吾又何必出緬入險?若是隻考慮避敵而走,只擔心個人安危,又如何興王圖霸,中興大明?”

一番話說得大義凜然,既表明了朱永興不畏艱險的決心,又掩蓋了他的真實目的,還令眾人欽佩不已。打造一個有氣魄,有膽略,並以興王圖霸、中興大明為己任的宗室子弟形象,在此時是最有號召力,最能嘯聚群雄的捷徑。

“殿下英武,此大明之幸,萬民之福。”楊國驤就很激動,很受鼓舞,起身一躬,慨然說道:“清軍荼毒地方,民眾無不切齒恨之,王旗所至,必望風景從,如此可勢力大張,光復地方又有何難哉?”

誇張了,想得簡單了。朱永興面帶微笑,卻暗自搖頭。望風景從,史書上不絕於耳,可真實情況呢,不過是自我安慰之語,萬不可依此行事。就象小說中描述的王八之

《逆流伐清 樣樣稀鬆》 第三十五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