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0章 魚鳧國1 (第1/2頁)

閱天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羅智知道此時已經無法再隱瞞,他決定將過去的事情全都告訴扶桑。

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溼潤,茂盛的樹林,奔湧的江河,充盈的泉水,肥沃的土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引來蜀地第一批初民在這裡居住生活。

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是“蜀”的化身,是中國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蠶叢部落一直以畜牧和打獵為主要生存方式,他們依山勢而居住,壘石為穴,在山崖上鑿造石室居住。他們沒有文字,頭髮在後腦勺上梳成一個“椎髻”的髮式,所穿衣服的樣式,是在左邊分斜叉。他們的族長由蠶叢擔任,蠶叢想的是如何為族人尋找一塊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那時,他和他的族人們已經開始撿野蠶進行抽絲,他知道野蠶是可以家養的,但山地條件太差,不適合大面積發展蠶桑養殖,於是,他四處勘察有利的地形,終於在川西地發現一塊富饒的平原,那裡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合養殖蠶桑,於是,他率領著他的部族風餐露宿從岷山向成都平原遷徙,此次遷徙在沿途留下了許多古地名,比如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等等,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當時蠶叢從岷江向南遷入成都平原的路線。

蠶叢部落到了平原之後,很快統一了周邊的零散部落,開始建立了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此時的蠶叢王還不具備為國家君主,他是部落集團的酋長,他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木頭、竹,構成屋架、用木棍和竹片串成籬笆,在裡外兩面塗草抹泥,用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建成了住居的房屋。他們的家園實在是一個好地方,有水可以捕捉魚類,有樹林可以圍獵野獸,地下的有色金屬則可以製成農具和兵器。蠶叢每天穿著青色衣服,巡行郊野,發現岷江的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平壩很適合桑葉生長,於是便開始種植蠶桑,並勸農養桑。原先以打獵為生的山民們,在蠶叢的勸說下開始種桑養蠶,逐漸發展農耕。

在蠶叢氏的帶領下,蜀地逐漸成為一塊農桑繁榮之地,開啟了古蜀國的百代鴻業。遷入成都平原後,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蠶叢為了紀念在岷山石室中的生活,他用石頭為自己打造棺材,死後就安葬在石棺之中。在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若水地區的一條江稱為青衣江,併為他修建成了祠廟。在蜀人眼中,蠶叢是他們敬重和懷念的祖先神,祖先神的神通主要表現在眼睛上,蠶叢的眼睛是英明和智慧的象徵,因此,他們用極度誇張的手法,製造出縱目人青銅面具系列,用以長期祭祀供奉,這些面具,是祖先崇拜與神靈崇拜的混合體,以此來緬懷先人,祈求神靈,並從中獲取力量。同時,他們仿照青衣神的衣著,身上穿青衣,頭上裹青帕,代代相傳,永久紀念青衣神蠶叢。

除了縱目人面具祖先神而外,其它的戴金面具的青銅人像,是古蜀人追憶的歷代部落首領、國王的形象,他們是人不是神,因此在造型上所表現的是正常人的五官、體態及風貌。這些人對古蜀氏族、部落及王國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有大有小,因此,後人對他們祭祀供奉的規格有高有低。

蜀王蠶叢之後,蜀的第二個王叫柏灌,第三個王叫魚鳧。自蠶叢氏進入茂縣與汶川盆地開始農耕,後來他們從茂汶盆地遷徙,東南下而進入今天所稱謂的廣漢一帶,此地秦朝時為雒(luo)縣。雒縣因雒水流經縣境而得名,民國二年改稱為廣漢縣。古蜀祖先們選擇了水利條件優越,能夠滿足農業發展和生活必須的廣漢三星村聚居建都城,城址選在鴨子河和馬牧河之間的河間階地上,並興建城牆,護坡,在城牆外開溝挖渠開鑿護城河,利用水、城牆作戰爭防禦。這一慢長時期,完成了蜀族團從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過程,由蠶叢時代過渡到了魚鳧時代,進入奴隸制的發達時期,冶煉技術十分發達。到商代,魚鳧國已擁有城市、王權和神權體系,神權與王權並駕齊驅,魚鳧王掌握著至高無上的王權,巫師掌握著神權。他們以魚和鳥為圖騰,並奉為始祖和神靈。

魚鳧國王具有王的威嚴,他長著一雙劍眉,雙眼炯炯有神,嘴大唇厚。他有兩個公主一個小王子,大公主魚陽如今已有十六歲,是一位典型的東方女子,她聰明美麗,愛憎分明,集智慧與慈愛、浪漫與勇敢、溫柔與純潔與一身。二女兒魚竹十四歲,她聰明、機靈、善良、直率,她像男孩子一樣,喜歡上山打獵,下河摸魚。小王子則只有九歲,長姐如母,小王子和長姐魚陽公主的感情最為要好。

如今,魚鳧國國泰民安,各部落也算太平。魚鳧王希望魚陽公主能與金沙部落的首領沙通婚,這樣,王

《三星堆有後裔沒有》 第90章 魚鳧國1(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