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蝴蝶的出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進後的第一架伊…16在一個月後就推出了車間。總體來說,對於這次的改進,各方面都是皆大歡喜:在製造工藝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小,而伊…16原本就在1935年初才大批次生產,這只是讓飛機的投產時間退後了不到一個月,這點是飛機的生產單位可以接受的。而克里姆林宮方面,原來對於殲擊機的理解就是伊…16突擊敵方機群,一擊斃敵,安裝了大威力航炮後更讓他們滿意了。20毫米“史瓦克”wВkА機炮在當時絕對是屬於威力強大的機炮,只需命中2—3發就可以破壞敵機的機體結構。
改進後的伊…16原來外側的兩挺ПВ-1機槍保留,750發/分的射速和每挺750發子彈的備彈量讓飛機保留了長時間戰鬥的能力,20毫米“史瓦克”wВkА機炮每挺備彈120發,滿荷載的飛機總重只比原來增加了60公斤,在波里卡爾波夫的設計允許範圍內。在必要的時候,飛機還可以在機腹攜帶一枚200公斤的炸彈,充當輕型俯衝轟炸機使用。
林俊自告奮勇做了試飛員,在滿載的情況下與中央飛機設計局的首席試飛員交換駕駛改進與未改進型號,進行了幾十次空中格鬥演習,結果證明改進型號在機動性方面完全可以與原設計抗衡。而到了攻擊地面目標的實驗階段,20毫米“史瓦克”wВkА機炮的巨大威力讓參加測試的人目瞪口呆!兩發穿甲燃燒彈加一發殺傷燃燒彈的炮彈連線組合,把作為靶標的老式的ms—1型坦克打成了一堆廢鐵!
林俊直接將改進後伊…16攻擊地面目標的殺傷報告交到了斯大林手裡,這讓斯大林也感覺十分棘手。
第二天,幾輛新式t—26(33)輕型坦克、bt—2型快速坦克、t—28三炮塔中型坦克和最新式的t—35多炮塔型重型坦克被拉到了靶場,進行空襲火力攻擊測試。
斯大林、加里寧、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葉若夫、雅哥達、日丹諾夫在測試當天都到靶場現場視察。
林俊親自駕機升空,在500—250米的攻擊距離上三次通場攻擊,打完了所有彈藥,攻擊結果讓所有在場的重要人物驚出一身冷汗!
目標區排成一行的t—26(33)輕型坦克、bt—2型快速坦克徹底報銷,不光坦克頂部、後部被穿甲彈擊穿,連正面裝甲也有中彈位置被20毫米穿甲彈擊穿。t—28三炮塔中型坦克除了正面裝甲擋住了五分之四的穿甲彈外,其他部位完全擋不住2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t—35多炮塔型重型坦克正面35毫米的裝甲倒是完全擋住了攻擊,但其它部位都被打成了篩子!而放在坦克附近的所有假人,也被機槍子彈和炮彈破片撕成了碎片。要知道,20毫米“史瓦克”wВkА機炮發射的穿甲燃燒彈,在300米的標準攻擊距離上能擊穿25毫米的標準裝甲,而t—26(33)輕型坦克、bt—2型快速坦克裝甲最厚的地方就就20毫米,連t—28的正面裝甲也只有可憐的25毫米。包括50噸重的t—35,所有坦克的後部與側面裝甲都是20毫米不到,很多地方只有10—15毫米。
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們看來,t—26輕型坦克、bt—2型快速坦克在這樣的攻擊下被摧毀還情有可原,因為它們的作戰目標就沒有要求抵禦大威力炮彈攻擊。但以“陸地巡洋艦”為設計目標的t—28和t—35多炮塔型重型坦克被20毫米的穿甲彈都打成這樣,要是在地面上被更大口徑的反坦克炮擊中,將毫無生存的可能。
這是30年代蘇聯坦克設計與陸地戰術思想的一次9級地震!當時的蘇聯和各西方工業強國都認為,坦克應當像海上的巡洋艦一樣,擁有大量的火炮和厚實的裝甲,因而出現了不止有一個炮塔的“陸地巡洋艦”——多炮塔坦克。而這個錯誤的思想也讓蘇聯在三十年代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資源。這次的測試徹底摧毀了蘇聯領導層對於多炮塔坦克的信心和希望,蘇聯坦克工業的發展也在那一天來了個大轉變。
林俊非常滿意自己的“表演”效果,其實一開始的攻擊地面目標測試就是自己加上去的,照理伊…16的作戰目的是不需要進行機炮、機槍攻擊地面目標的測試。
第二天,林俊又把一份早已準備好的“關於我軍坦克武器的發展方向”的檔案交到了斯大林的辦公室。
報告中最重要的幾點就是:
1,設計正面裝甲能在較遠距離抵禦762毫米反坦克炮攻擊的單炮塔新型坦克。
2,新型坦克在機動、火力和防禦三大指標上應該較為合理平均。
3,結構簡單、
《蘇聯英雄進行曲》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