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8部分 (第1/4頁)

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魏朝富裕不富裕,有沒有錢?答案肯定是富裕的,錢也是有的。問題在於這個錢在誰手裡,又花在何處。

大魏建立之初,太祖曰:“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意思是說,遇到災荒年景,將饑民招募為兵,可以避免饑民作亂;正常年份,即便有軍隊作亂,而百姓也不會參加。於是,建立了由國家財政養兵的制度。被養的這批人,後來便被稱為軍戶。

這套制度短期來看的確不錯,但時間一長,就一塌糊塗了。百姓一旦應募為兵,便被輸入官府軍籍。這些入了軍籍的人們,行不得經商,居不得為農,生老病死皆不許脫籍為民,妻子兒女全部都要仰食於官府。於是,兵營裡便到處都是老弱病殘之兵。這種兵,一旦開戰,如何上得了戰場?於是,再大量招募精壯之兵。就這樣,從開國到如今接近兩百年,按今日的大魏朝兵力來算,全國一共正式編制有210個衛,117000人。嗯,還要外加新成立的三十六衛新軍,20100人。全國正規軍接近一百四十萬人。

這些正規軍要養著,自然是要花錢的,其士兵每年的軍餉軍糧,摺合合計為每人三十貫錢。以雲錚計算出的“購買力”折算,三十貫大約不到今天的兩萬元人民幣,供養全家一年的花銷,不算富裕。就不算新軍吧,原有的正規軍那一百二十萬人,每年就要花費三千五百萬貫的鉅額軍餉。

然而支出並不止於此。除了這些正規軍,還有普通軍戶。軍戶的口糧因為有軍田,倒是不用擔心,但他們也是要發餉的,當然他們的軍餉要比正規軍少不少,大約為每年五到八貫,約合今日的人民幣五千上下。朝廷唯一可以慶幸的是,全國近七百萬軍戶,朝廷只需要負擔大約四百萬左右,剩餘的由四大邊鎮的帥府自行負責。然而這一筆開支,卻又去了三千兩百萬貫!

而且最恐怖的是,這六千七百萬貫的鉅額軍餉開支,還僅僅是平日養兵所需,還不包括戰時的後勤保障、轉運、賞賜、組織動員、損耗、管理等等……

這是軍餉,還有一個大開銷,是官俸。

太祖時期設計的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與科舉、恩蔭、薦舉等選官制度結合起來以後,演變出了大批次的冗官。瞭解朝廷內情的人都知道,有官有職而沒有差遣的人,佔到了官員總數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這也就是說,在帝國的所有官員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屬於不幹事的冗官。為了安排這些已經有了官、職和每年繼續湧進來的新官員,帝國絞盡腦汁地發明新差遣、新官位,於是就有了另一個很經典的形容詞,叫做“疊架屋”。這些疊、架起來的冗官們與帝國慷慨的高薪制度相結合,在催生出大魏帝國燦爛的經濟文化之花同時,也耗費了以千萬計的俸祿。戶部有詳細的賬目顯示,萬昌皇帝登基之前,兩萬五千名朝廷正式在編的官員,和那些找不到準確數字,據估計在二、三十萬左右的吏員,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祿,至少高達在一千二百萬貫錢。

其中,以宰相和閣老為例:他們的俸祿收入包括:正俸,相當於基本工資;添支,相當於資歷或年資工資;職錢,相當於職務工資;衣賜,相當於服裝補貼;茶酒廚料,相當於伙食補貼;飼芻,相當於交通補貼;薪炭,相當於取暖補貼;還有七十個人的隨從衣糧,相當於安全保衛兼威風擺譜津貼。其總數大約為一萬貫錢上下,差不多合一萬畝土地的出息,大約相當於今日六百六十萬元人民幣左右。要知道,內閣雖然只有七個人,但享受宰相待遇的人可遠遠不止七八個人。太祖戎馬一生之後,對軍隊將領的待遇是最高的,都指揮使的俸祿甚至比宰相還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而擁有都指揮使實職的人和享受都指揮使待遇的人,卻比擁有宰相官位的人,又要多出許多。另外四大邊鎮大帥每人每年還可以以個人身份拿到朝廷兩三萬貫俸祿。

於是,軍餉和官俸兩項就佔去了整整八千萬貫的巨資,另外有一項是古今歷代朝廷的慣例花銷: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千萬不要以為這筆錢很少,一年少說也得花掉四五百萬貫呢。

然而朝廷每年的收入也不過就是在八千萬貫到一億貫之間徘徊,除了上述幾樣花銷,朝廷每年總得做點事吧?既然如此,經常出現“國用不足”也就理所當然了。

但是朝廷雖然窮,可不代表每天出現在朝堂上的各位殿下、大人們也窮,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那位陛下,更是富得不是流油簡直跟後世中東的石油富豪似的。

皇室的皇莊、礦山、官窯、各類作坊甚至還有船場等等,可謂產業無數,

《極品少帥影片》 第15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