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劍如夕》後記 (第1/2頁)

墨傾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首先,感謝讀者們的一路陪伴與支援,雖然讀者不多,但你們是我完本此書的最大動力。如果您能讀到此篇,那可已經是超越99.9%的番茄讀者了哦! 都看到這兒了,那就把後記也看了吧! 說起來,最開始寫這本書的靈感,大概源於大學某天腦海中的一記閃光。 身為一名資深金庸讀者,那日我突然想,金老從春秋寫到宋,從宋寫到明清,但晚清的武俠怎麼是段空白呢? 晚清,有東西文化的交融,有新舊觀念的切磋,有冷熱兵器的碰撞,那個似遠似近、撲朔迷離的年代,有血,有光,於我而言,獨具一種奇異的魅力。 關於晚清的武俠小說,縱有梁羽生先生的《龍虎鬥京華》等作品為先例,但終不見多。就是武俠小說這個大類,也早已陷入窘境。 我與武俠結緣,始於高中舍友偷偷帶的那部kindle電子書。某個夜晚,我偶然看到了一部金庸三聯版全集,開啟第一段,“錢塘江浩浩江水……”,從此意眩神迷。 由於在高中以前,我是看中國古典名著居多,也從未看過網文,初讀金庸武俠,箇中古今中外的文學因子多元熔匯,讓我體會到了全新的感覺。於是,高中三年,十五部金書我閱讀大半,後又看了古龍先生的李尋歡和楚留香。 2023年4月下旬,我開始著手創作這部小說,延綿而至現在,2024年3月,方才寫就。這並非我第一次動筆。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愛寫作,尤擅小說與詩詞。但詩詞文章寫得極多,完整的長篇小說較少。 高中畢業後,我本打算寫一部《倚天屠龍記》中人物郭襄與張君寶的同人文,旨在彌補那百年之間的空白,但寫了十幾章後,草草了之。 思來想去,金書古篇縱然超凡,但也頗多扯淡之處,與其為他人揮灑不易之墨,倒不如構建只屬於我自己和我的讀者的武俠世界,於是,《劍如夕》便寫成了。 正文及番外篇完結後的第一天,我想借著這篇後記,與你們——親愛的讀者們交流一下書中各方面的一些設計與想法,還有創作的歷程。當然,只是點到為止,聊解微疑,不會全盤托出,留白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一、書名 此書最開始定名為《問殘陽》,“殘陽”這個意象可指代太多了。飄搖的大清快要落山,腐朽的社會昏暗冷酷,生活在那個時代,恍惚明天就是晨光,卻又看不到半點希望。而晚清民智未開,眾生矇昧,男主角顧暘,就是為數不多站出來質問這個世界的人。 後來我發覺流量太少,便在書測時並用了《劍如夕》的書名,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這個,但番茄的規則卻讓我每天都不得不厭倦地看著那個老書名…… 同樣,《劍如夕》跟上述解讀也差不多,在“第一百五十回 此劍如夕”中顧暘與劉鶚的對話中還做了進一步解釋,顧暘認為夕陽“過了這個漫長的黑夜,它還會再升起來的。就像我的劍。當我的劍塵封之日,便是那太陽重新升起之時。” 而只有和平歲月來臨時,寶劍才能塵封,就如開篇詞中所說的“兒孫某日,刀戟空成鐵”。到那時,隱入黑夜的夕陽才能重綻晨光,再度升起。但顧暘們深知自己這一代終歸是拼搏犧牲的開路人,偶爾也只得“悵然吾輩,醒來猶是黑夜”。 二、劇情 本書由1898年9月顧暘在山東煙臺港救下戊戌維新敗逃的大臣康有為開篇,歷經趙三多、朱紅燈為首的兩代山東義和團,張德成統領的天津義和團,直到八國聯軍攻陷京津結束。 至於我為什麼選擇(1898-1900)這一時間段,因為我構思這部小說時的興奮點,首先就在於中華傳統武學與洋人槍炮的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而回溯晚清的歷史,洋人對於中國的欺凌必然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際到達了頂峰。面對可能亡國滅種的前景,戲劇矛盾也將繃到極致。所以我把書的結尾定格在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且把主角逼入絕境的那一剎。這本書不是爽文,我真心希望我的讀者們能與書中人物一起,切身地投入這場拯救世界的大工程,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殘酷與弱國眾生的無力。 再向前看的大事件,就是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等了,我希望人物的時間跨度不要太長,只需要帶讀者們看清這個世界的面目,兩三年足矣。而戊戌變法與八國侵華間隔不過兩年,所以我選擇了這兩個事件作為引子與收束。 書中還有多重主副劇情線的穿插進行,主線是男主角顧暘尋大臣毓賢報殺家之仇的同時,盤旋於義和團、興中會、朝廷等各方勢力之中。副線則有冷觀尋仇蘇徐兩家,徐濯埃與柯琳的萍水之緣,伏蘋與吉峰禹的刻骨恩怨。 此外,還有男主角師父其實一直沒死,而且就是名滿江湖的李瑞東這一條暗線。最開始構思小說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想在故事末尾搞一波大反轉。不過師父的人選我斟酌了很久,我想選一個真實的有分量的宮廷中的歷史人物,要

《劍如山氣如虹》 《劍如夕》後記(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