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瞎說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劉坤一:《劉坤一遺集》,卷24,頁874。

開辦陸軍學堂

由於大力擴編軍隊,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的部下大都升任高階軍官,因而急需補充有近代軍事知識的中下級軍官。原來武衛右軍四所隨營學堂的畢業生遠遠不夠用,天津武備學堂又被八國聯軍焚燬,變成一片瓦礫。因此,在清政府於1901年下令廣設陸軍學堂以後,袁世凱認為是培養私人勢力的大好機會,便搶先創辦一批陸軍學堂,把培訓軍官的大權緊緊地抓在自己手中。

1902年6月,在保定開辦“行營將弁學堂”。督辦馮國璋,總辦雷震春。主要抽調直隸淮練各軍營哨官弁為學員,此外,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也選送官弁來堂肄業,因此又名“各省將弁學堂”。以八個月為一期,共辦三期,畢業學員總計五百四十五人。同時,在保定還設立北洋武備師範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這些學堂都是短期訓練班性質,均於1903年秋併入北洋武備速成學堂。著名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就是測繪學堂的畢業生,後來分配到第三鎮,在炮兵營提任管帶。

袁世凱於1903年3月作了一個創辦新軍正規學堂的計劃,上奏清政府,擬建立武備小學堂、中學堂和大學堂,“合計通籌以十二年為卒業”,培養所謂“將材”。但他又認為,“中國風氣初開,根柢尚淺”,中學和大學“只可從緩建立”。“為今之計,惟有趕緊興辦小學,以為造端之基,並擬別設速成學堂一區,以為救時之用”。①根據這個設想,10月,他在保定開辦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學堂督辦先為馮國璋,後改為段祺瑞。總辦先為鄭汝成,後改為趙理泰。監督為曲同豐。第一年招收二百人,分為步、馬、炮、經理、測繪各科。二年畢業。1906年8月,該堂改歸練兵處辦,又名“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學生來自各省武備學堂或陸軍小學堂肄業生,每年招收六百人。學生在校一年半,完成課堂操場學業後,還要分派到北洋六鎮中實習半年,期滿後,“該管協標統官出具切實考語”。②練兵處據學生考試分數和各鎮考語,分別授以副軍校或協軍校等官銜,③分發到各省新軍中補“排長、司務長之職”。如分發不完,仍在北洋各鎮充當見習軍官。當時,這個學堂在全國規模最大,至1909年併入保定軍官學堂時已有二千多人畢業。畢業生大都擔任北洋各鎮軍官,其中不少人因受袁世凱或馮國璋、段祺瑞的提拔,後來躋身於北洋軍閥行列,如王承斌、楊文愷、齊燮元、劉汝賢、孫嶽、王為蔚、張硯田、李景林、張國威、張鍅、李如璋、陳嘉謨、齊振林、陳光逵、李濟臣、馬湘、鄭俊彥、張國溶、閻治堂、唐之道、魏益三等。④另外,學堂中還有留學生預備班,自1907年陸軍部所派留學生都要在此學習,經考查合格後,再派出國。臭名昭彰的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和張群等人,就是由這裡選送入日本士官學校的。

1903年11月,又開辦陸軍小學堂兩所,一在保定,一在姚村。總辦為廖宇春。每所學堂一年招收學生一百名。三年畢業。次年2月,又奏設軍醫、馬醫、軍械、經理等四所“專門學堂”,培養軍醫、馬醫、軍械官及軍需官,於1904年底或翌年初開學。三年至五年畢業,1905年2月,又從北洋速成學堂中考取一百名,加習師範課程,名陸軍師範學堂,以馮國璋為總辦。學生畢業後,多派往華北、西北和東北各省陸軍小學堂,充當總教習、教習或監督。同年9月,又開辦憲兵學堂(後改名陸軍警察學堂),監督為張文元。由各鎮選拔排長或武備學堂畢業生五十名為學員,又考取兵目一百五十名為學兵,均一年畢業。畢業後“編為憲兵隊,分駐各鎮,以維軍紀”。⑤1906年冬,第一屆學員、學兵畢業後,編成中國最早的憲兵隊。

為了輪訓在職軍官,1906年6月在天津韓家墅地方又創辦了北洋講武堂,“為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袁世凱規定“全省帶隊各官均須分班輪流到堂講習武備”。⑥總辦為蔣雁行。額限學員一百八十名,分為三班。“每班以三個月為限,週而復始,以次遞推”。⑦先後六班,共畢業學員七百四十名。該堂還附設學兵營,由北洋各鎮正副兵內考取四百名為學兵,“授以各種戰時實用及訓練新兵等法”。一年畢業,仍回本鎮,“專備拔充頭目之選”。⑧該營管帶先後為盧金山、田中玉。

按照練兵處頒佈的陸軍學堂章程,陸軍大學堂應由練兵處在北京創辦。袁世凱對這個規定未予理會,為把大學堂置於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他藉口大學堂教習“不能不借才異地”(指用外國軍官),“在京延訂亦多不便”,於190

《袁世凱傳讀後感》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