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3部分 (第1/4頁)

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比唬���幼畲蟮奈侍饈遣蛔雜桑�投�呤�チ四芏�浴�60年代我感覺生產隊還是挺景氣的,到了70年代,生產隊長便感覺社員不好管理了,生產效率和效益都在下降。到了1984年,持續了26年的生產隊組織形式終於在我的家鄉范家村消失了。那一年范家實行了分田到戶。也是那一年,由於風調雨順,莊稼長得特別好,農業獲得了大豐收,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長。農民們第一次嚐到了單幹的甜頭。

總起來看,計劃經濟在一定歷史時期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極高的生產效率的。如果不是政治運動一次次地起破壞作用,計劃經濟的確能取得很高成就。我在工廠那幾年就有深刻的體會,1971年,林彪倒臺後,一聲令下抓生產,工廠頓時就大幹起來,工人們加班加點,無私奉獻,產量立刻大增。那種情景至今記憶猶新,計劃經濟的確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優勢。

對於這一點,蘇聯的歷史也曾經做出過證明,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秦暉先生對此比較有研究。1999年1月23日,我們在北京三味書屋舉辦研討會時他的一段發言我還清清楚楚地記著。他說,俄國受近代工業文明影響大,搞的計劃經濟有資源配置方面的合理性。我們搞的是在戰爭年代時農民大哄大嗡的做法。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從政治經濟學轉向數理經濟學,其測算方法在世界上都佔優勢,很多計劃是根據電腦計算出來的。例如蘇聯的鐵路系統,由於高度集權,使行車效率高於西方國家4倍。這是理性化的結果。雖然計劃經濟不人道,抹殺人的主動性,但比人類歷史上的命令經濟強得多。赫魯曉夫50年代執政時盛氣凌人,蘇聯的成就當時使西方國家都刮目相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計劃經濟的優勢。

按秦暉的意見,中國與蘇聯還不同,實質是命令經濟,指令經濟,沒有科學,只有統治者的干預,因此,效率要低一些。薄一波同志曾講過“一長制”被破壞後災難性的影響,車間廢除主任負責制,黨小組負責,後來塞進些蘇聯的東西,才使經濟沒有崩潰。但文革期間又都被破壞。1975年鄧小平上臺後搞整改,把大哄大嗡扔掉,恢復蘇聯的一套,經濟馬上有改善。秦暉講的這一過程,與我當時在工廠的體會是一致的。文革時的中國經濟既無市場又無計劃,就是靠長官意志和行政命令。因此,中國的國情使計劃經濟在中國大打折扣。儘管如此,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效率還是很高的,仍然取得了邁斯納所說的高增長。

問題是建國後,相當一段時間人民群眾的生活得不到提高。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我認為關鍵是軍備競爭和輸出無產階級革命這些政治因素嚴重地消耗了中國的經濟實力。如果沒有政治對抗,中國人民的經濟水平和國民待遇不會到今天還處於低水平。計劃經濟可以高度地集中資本,但當資本集中起來之後,怎樣才能運用和利用好資本呢?

楊繼繩先生在《鄧小平時代》一書中不無諷刺地寫下了著段話:“不幸的是,這麼一個強盛的大國,又是一個十分貧困的大國。社會財富高度集中在國家手裡。到1978年國有經濟比重高達80%以上。這些國有資產幾乎都由中央政府支配。中央政府集中如此鉅額的財富可以幹出前無古人的事業。新中國40年來投人了800多億元的專項資金治理大江大河,歷史上被稱之為“中國的憂患”的黃河,那30年是歲歲平安的。全國還修建了8.6萬座水庫和長達20多萬公里的防洪堤。當然,中央政府手中的財富也可以用來饋贈第三世界的窮國以顯示中國的國威。毛澤東隨便一句話就贈給阿·尤布汗4億元,還輕鬆地說:‘只要我們掃掃倉庫就夠了。’這位巴基斯坦總統拿到這4億元后,回國就被反對派推翻了。”

在一個政治對峙的年代,任何國家都不會順利地發展。冷戰時期,東西方兩大陣營在軍事競賽上投入的財力和物力估計可能各佔自己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舉例來說,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我國國防費用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次年增至43%。其後大幅下降,1960年僅為8。87%,1968年反彈至26%,1973年降至18%以下,到80年代降為9%以下。從軍費與GDP的比例看,在80年代以前,我國的國防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超過10%,改革開放以後,這一比例才大大下降,這些年一直在1…2%之間。'參見董國政的文章,《經濟學茶座》第三期,'

戰爭和政治對抗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對經濟建設影響最大的因素。假如沒有軍事對抗因素,中國人民的生活今天會好得多。改革開放後

《國民待遇原則舉例》 第3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