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部分 (第1/4頁)

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

聽到這麼大動靜,城中的朱高煦兵士皆股慄膽寒。

皇帝屬下諸將請即攻城,不許。明宣宗依然敕諭朱高煦,要他主動投降。

朱高煦不報。宣宗皇帝復遣敕諭之曰:

“前發敕諭,說得詳盡。朕不再言,爾仔細思之,毋殆後悔!。”

下了最後通牒後,明宣宗派人以箭縛“招降歸正”敕書於城內,對城中人民告以福禍逆順。

由此,城中人不少人想縛執朱高煦來獻。

牛逼這麼久,大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來,朱高煦反倒狼狽失據。

在內殿徘徊思慮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借一天,表示給自己一點,“今也得與妻子告別,明早出城歸罪”。

明宣宗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銷燬罪狀。

轉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而死!出而就擒,受辱太甚!”

朱高煦以城小為辭,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著一身白衣跪伏於侄子面前,頓首自陳:

“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沒有依刑法對他“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築宮室,雖屬軟禁,但好吃好喝,飲食衣服之奉,仍舊無改。

班師之後,宣宗皇帝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六百餘人,脅從者皆不問。

明宣宗本來想一鼓作氣揮軍趨彰德,把另一個叔叔趙王朱高燧也一併擒來。大臣楊士奇苦勸,認為趙王謀反無實,又屬至親,攻之沒有正當理由。

明宣宗很聽諫勸,回京後派人送親筆信曉諭。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見信,大喜曰:“我得活矣”,忙上表謝恩,上獻自己所有護衛軍隊。

明宣宗收其所還護衛,保留其儀衛司(儀仗隊)。這樣,趙王朱高燧得以善終。

朱高煦雖為囚徒,大宮殿大酒大肉仍舊享受,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說裝裝孫子哀乞苟活也能善終。

有一天,明宣宗處理朝政後心情不錯,親自去逍遙城(宮殿名)去看望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錯,倨傲不拜,橫坐於地,冷眼觀瞧明宣宗。

宣宗圍著這位皇叔轉了幾圈,本想好言安慰幾句,說說親情敘敘舊,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個大絆子,把明宣宗絆倒在地。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從殿外抬口大銅缸進來(就是故宮裡常見那種),把朱高煦扣悶在裡面。

銅缸重三百斤。這位漢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還能把缸頂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

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於缸上,然後點火燃之。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堆灰燼。

宣宗皇帝餘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縱觀朱高煦所為,比其親爹朱棣相差遠矣,可以說是判若雲泥。他既無深謀遠慮,又無能將謀臣,更無堅城廣地。老王爺為老不尊,倉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侄子皇帝親征,根本未作有效反抗,即刻束身就縛。

敗則敗矣,認命拉倒,還能保全殘年。豈料,這王爺又伸出臭腳,絆龍一跤。從此下三濫行徑,可知朱高煦畢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實無大計。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相似,有時是喜劇,有時是悲劇,有時是笑劇。不幸的是,朱高煦拔個末籌。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零叄

5

太監公公要回家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無論理論還是實踐上,提防宦官最嚴,兩手抓,兩手都硬。他死後,其子朱棣篡奪侄子建文帝帝位的過程中,深得南京皇宮內宦官的通風報信,開始信用宦官。到了明英宗即位,大太監王振“出手不凡”,不僅開始了明朝宦官的掌權時代,還使得堂堂大明皇帝被蒙古人活捉,上演驚天大戲“土木堡之變”,明朝差一點在正統十二年(1443年)就變成“南明”。

其實,王振挾明英宗御駕親征,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入大同,五六十萬大軍未同蒙古人交手,混亂中已因乏糧餓死不少,殭屍滿路。如果及時撤兵,這次重大軍事行動的結局只是“不果”而已。

偏偏大太監王振本人乃讀書人出身,腦子裡總有“衣錦還鄉”的念頭,非要拉著明英宗到他蔚州老家

《大明朝的文物》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