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八、南詔國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古城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蒼山佛頂峰,遺址西起佛頂峰,南至洱濱村,面積約3平方公里。現在的遺址存有南北兩道夯土城牆,西部佛頂峰上有建於唐天寶六年(747年)的金剛城。此外,遺址中還有南詔德化碑,碑西為南詔宮殿建築。

太和城曾經是古代南詔國的都城,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詔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援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公元739年,遷都太和城。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在遷都羊苴咩城前,這裡一直是南詔國都,也是南詔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朝後期,此城逐漸荒廢,如今只有一些斷壁殘垣。

遺址中的南詔德化碑立於贊普鍾十五年,即唐太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詔王閣羅鳳被吐蕃強迫叛唐以後所立。碑文內容豐富,講明自己是受制於西戎,不得已才叛唐的。同時,還詳細地敘述了南詔初期的歷史、南詔和唐朝的密切聯絡、雙方曾發生戰爭的經過等。

整個石碑有陰刻文41行,是研究南詔初期的重要資料,同時也為研究南詔的形成、社會制度、雲南各民族的關係、唐王朝和吐蕃的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歷史印痕(1)

只要是人類活動過的地方,就一定會留下歷史印痕,一方面述說過往的故事,一方面為後人的探尋留下蛛絲馬跡。雲南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區,自然少不了各種歷史的印痕。它們或展現雲南輝煌的建築文明,或講述雲南的官宦歷史,或記錄雲南的宗教歷程,或再現雲南的大戶人家……不一而足,卻都精彩絕倫。

一、真慶觀古建群

真慶觀古建群位於昆明市中心拓東路與白塔路交叉口東北角,由真慶觀、都雷府和鹽隆祠三部分組成。其中,真慶觀以紫微殿為核心,結合老君殿的東、西廂房組成了一個院落;都雷府以雷神殿為核心,與門樓、清風亭、火神殿和一些廂房組成院落;鹽隆祠以大殿為核心,由前殿、戲臺和南北廂房組成一個院落。

真慶觀原名真武祠,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初年,長春真人劉淵然謫滇時就居於此觀。洪熙初年,他被召回京城供職,於是請求把自己在昆明住過的真武祠改為真慶觀,並讓他的弟子蔣日和做真慶觀的住持。宣德四年(1429年),由黔國公沐晟兄弟出資,蔣日和主持了道觀的擴建。6年後,道觀修建完工,蔣日和被封為“明真顯道弘教法師”。他被褒獎後,更加精心地經營道觀,真慶觀也一度成為昆明附近香火最旺的道觀。蔣日和逝世後,他的師弟徐道廣接任主持。徐道廣很有道術,使得真慶觀的規模繼續擴大。自明正統至嘉靖及清朝各代,都對真慶觀進行了修葺和擴建。民國時期,當地政府還頒佈了保護真慶觀的佈告,但到民國末年道觀的香火就已經很冷清了。

現在真慶觀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組成。三個大殿均坐北朝南,建在南北軸線上,軸線兩側是前殿與紫微殿相接的迴廊。紫微殿為土木結構單簷歇山頂式建築,整個建築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斗拱粗大疏朗,木樑結構具有明代皇家建築的風格。大殿中央的頂部原來有一個結構精巧的八卦太極圖藻井,但在後來的整修過程中,太極圖被改為飛龍圖。大殿內供奉著紫微大帝,左右配以雷神和真武像,兩旁各有七八個雷部神像。原來的正殿東西廊為群仙廊,供有60多尊道教神仙,現在神像早已不存在了。紫微殿後面是老君殿,它還保留著元代建築風格,殿內供奉著太上老君和其他神像。

真慶觀紫微殿的東側就是都雷府,它原來是真慶觀的附屬建築,專門用來祀雷神。其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在正脊下有“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閏六月吉旦,會城官紳士庶眾善姓仝住持等重修”的題字,說明它在這時候進行了重修。

都雷府的大門為斗拱承載的單簷,四角翹起。大門門楣前書“都雷府”,後題“萬古神風”,兩側有一副對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大門內有一個方亭,名“清風亭”;正脊上寫有“大清嘉慶二十一年歲次丙子六月十六日吉旦……立”。清風亭造型獨特、斗拱承載、雕樑畫棟,亭內上方有雕龍的精緻藻井。亭後是雷府大殿,整個建築為單簷歇山頂式土木結構,大殿外有一對石獅,外廊有很多的雕花石欄。都雷府大殿在清代時除了供奉雷神外,還塑有一座靈官像。都雷府殿側有一香油井,用以儲存香油供各殿使用。其北面的古建築是火神殿,內部供奉著火神。都雷府往北

《滇味涼白肉》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