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3章 墾荒 (第1/2頁)

麥浪中的守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有來到大員城的人都被登記了個人資訊。 其中包括每個人的姓名、籍貫、家庭情況、三代以內親屬的資訊等。 最重要的是將每個人的技能和長項也進行了登記,並分類進行匯總。 以備有需要時可以快速招募。 在大員城也按照龍城的管理框架組建了各個部門。 由隨行的各司人員負責這些部門。 這裡現在有兩百萬人口,人力資源比起龍城來極為充沛。 朱君洛召集各部門將一條條政令下達。 按著龍城基建的模式展開了浩大的工程。 但是規模要比龍城還要龐大。 首先就是開墾農田。 近兩百萬人口中,除去各種工匠和老弱,還有近一百多萬壯年勞動力。 在臺灣島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墾荒運動。 經過測量,整個島上可以開墾的荒地至少在一千萬畝以上。 但是很多地方開墾十分困難,只能分批來開荒。 先從容易開墾的地方入手。 第一批計劃墾荒三百萬畝,將整個島上由東北至西南一線的土地進行開墾。 這樣就基本將大員城和淡水城連成了一片。 一百多萬人全部分散至劃定的區域進行開荒。 將一百多萬人按原籍分成了縣、鄉、裡、甲。 五十人為一甲,五百人為一里,五千人為一鄉、五萬人為一縣。 開墾出來的土地全部收為公有。 但所有參與開墾土地的百姓都將獲得功券。 可以用得到的功券兌換相應的土地。 土地開墾完成後,會由民政部門組織拍賣。 百姓們可以用手中的功券參與拍賣。 上好的良田自然價格會高,但一些普通的農田價格則會低很多。 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土地。 每個縣、鄉、裡、甲都分配到相應的區域。 這些區域今後就將按各縣、鄉、裡、甲命名。 除了開墾農田這一項頭等大事,還有道路和水利也緊鑼密鼓地開始建設。 道路的修建和農田開墾、水利建設同步開始。 這樣能夠一步到位,避免人力的浪費。 先將大員城和淡水城之間的道路打通。 這將成為將來的主幹道,所以這條路的寬度達到了十米,兩側則保留了大量的林木。 在主幹道之外還修建了通向周邊的支線道路。 整個島上進入了一片熱火朝天的大建設。 除此之外,還在原來荷蘭留下的工廠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鋼鐵廠、採礦場、木材加工廠、機械廠等一批工廠都開始了擴建。 而在這些工廠之間都修建了大量的軌道,以便於各種重型貨物和機械的運輸。 有了龍城建設軌道的豐富經驗,這裡的軌道建造更加快速。 開墾荒地砍伐下來的樹木被運往各地,用作工廠和軌道的建造。 大約有二十多萬工人參與到這些工廠的建設中。 除了各項建設之外,又招募了大量計程車兵充實到海軍和陸軍中。 其中海軍招募了三萬人,全部被派到了艦船上進行訓練。 陸軍招募了五萬人,由原來的陸軍士兵充實進去擔任各級基層軍官。 其中還有很多原廣州駐軍也被招募到陸軍中。 現在軍隊人數雖然上去了,但是裝備遠遠跟不上。 軍工廠由於缺乏製造裝備的機械,導致現在的產能低得可憐,每個月只能產出不到五百支火槍。 只能讓這些士兵輪流進行實彈射擊。 平時還是使用木製的模型火槍進行訓練。 想要製造出原先裝備的燧發槍和霰彈槍等武器裝備,需要的還不僅僅是加工的機械裝置。 還有製造槍管的鋼材、各種零部件等等。 這裡沒有龍城那樣完備的工業體系,這些生產各式武器的原材料都無法提供,更不用說造出這麼多武器了。 想要將這裡也打造出像龍城那樣的工業體系,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時間。 而朱君洛卻實在等不及,每等一天,都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慘死在清軍的屠刀之下。 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須立即想辦法解決,越快越好。 朱君洛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啟程返回龍城。 現在已經進入了秋季,天氣開始降溫。 趁著這個時候還能趕在信風結束之前迅速橫渡太平洋。 朱君洛當即下令,留下南部分艦隊駐守臺灣島。 其餘五百噸以上的艦船返回龍城。 隨艦隊去往龍城的還有陸軍步兵兩萬五千人。 同時向所有百姓釋出告示,願意前往龍城的自願前往,三天之後艦隊啟程。 本來朱君洛非常擔心這些百姓故土難離,想讓他們去遠在幾萬裡之外的異國他鄉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所以派了輿情司的人在這些百姓中大肆宣傳龍城的各種事情。 包括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等。 雖然不至於坑蒙拐騙,但也免不了有一些誇大。 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百姓能夠自願前往龍城。 畢竟龍城的人口太少是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但沒想到,這裡的百姓居然大部分都想跟隨艦隊去龍城。 其中雖然有輿情司宣傳的功勞,但短短几天不可能讓一多半人都想去。 後來才知道,這些百姓們之前過的日子實在太苦。 一年辛辛苦苦卻連溫飽都難以保障。 現

《龍騰總部》 第113章 墾荒(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