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瓿ぃ�褂辛轎患舳譚ⅰ⒋┤棺擁那嗄昱�願�矣∠蠼仙睿���松哿ψ櫻�淥�純臀葉疾恢�佬彰�!拔沂歉沾蛹蟻紓ㄒ�⒄擼貉ξ氖縹�蝦K山�厝耍┑繳蝦5模�醞飩繅晃匏����恢�欄錈��嗟氖隆5�俏揖醯煤嚎〉惱廡┡笥押芤斐#��竊諞黃鵓�7⑸��郟�惺畢袷竊誄臣埽�乙暈�歡ㄊ悄址�耍�墒塹詼�煺廡┤嘶故欽粘@矗�穎砬檣峽床懷鯰惺裁床揮淇臁�
他們常深更半夜才出門,總是弄得聲響很大。我對這些人的情況感到奇怪,曾對書城提出,但書城說‘漢俊他們的事,你就不要去管’,可見他對漢俊的事是瞭解的。“書城早年投身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動,但他對以後袁世凱篡位、國民黨的退讓及軍閥混戰的狀況深感失望,而將希望寄託在他弟弟身上。早年因家境窮困,漢俊從小就受到書城照料,並隨他去日本讀書。漢俊以優異成績在東京帝國大學工科畢業後,因國內根本沒有搞建設的條件,便從事革命活動,這些都是書城予以支援和鼓勵的。他們兩人的性格都很剛直,脾氣都不好,但他們之間卻很友愛和睦。書城母親的規矩很多,她特別喜歡清靜,對別人走路的要求是‘輕手輕腳’,說話的要求是‘輕言細語’。我們全家一日三餐都是在一張大桌子上吃飯,大家都遵照母親‘食不言,睡不語’的規定,能夠例外輕聲說話的只有書城兄弟,他們總像在討論什麼似的,一般都是漢俊先說什麼,然後書城點頭表示同意,漢俊對他哥哥也十分尊敬。……”
第三部分:醞釀三益裡的四枝筆投奔陳獨秀 2
李書城家屬贈給筆者一幅珍貴的照片——當年李家在三益裡的合影。這張照片雖然殘缺,但李氏兄弟都在畫面之中。兄弟倆長得很像,個子相仿,都戴一副金絲邊眼鏡,但李書城留著八字鬍,看上去比李漢俊老成得多——雖然他只比弟弟大九歲。
李氏兄弟乃湖北潛江人。父親李金山是潛江縣私塾教師,生三男四女,長子李書麟早逝,次子李書城便儼如長子,照料弟妹。一九○二年,十二歲的李漢俊在李書城的摯友吳祿貞幫助下,東渡日本。李漢俊極為聰穎,一口日語講得如同“正宗”日本人一般。他還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尤其是德語,非常流利。
李漢俊最初喜歡數學,後來拜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教授河上肇為師,轉向研究馬克思主義。當時,日文版馬克思主義著作甚多,而他懂德文又使他可以直接閱讀馬克思原版著作。這樣,李漢俊成為當時中國最為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革命者之一。
李漢俊衣著很隨便,看上去像個鄉下人。在上海,他曾去一家豪華賓館看望一位德國教授,看門的印度人以為他是“癟三”不許他入內。不料,他以英語向看門者說明來意,使那位印度人吃了一驚,只得讓他入內。過了一會兒,德國教授送他出門,一路上兩人以德語談笑風生。那位印度人方知自己“以衣取人”,看“扁”了來者,趕緊向他道歉。
李氏兩兄弟之中,李書城不去環龍路漁陽裡,而李漢俊則成了陳獨秀客堂間裡的常客。李漢俊帶來另兩位“大秀才”拜訪陳獨秀。他們便是戴季陶和沈玄廬。戴、沈、李乃《星期評論》編輯部的“三駕馬車”。那時候,時興“評論”。在北京影響甚廣的,是陳獨秀、李大釗創辦的《每週評論》,創刊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海這“三駕馬車”效仿《每週評論》,在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創辦了《星期評論》。此後一個多月,毛澤東在長沙創辦了《湘江評論》——七月十四日問世。在這些“評論”之中,《星期評論》的發行量最大,達十幾萬份。《星期評論》的編輯部最初設在上海愛多亞路新民裡五號(今延安東路)。一九二○年二月,遷往三益裡李漢俊家,難怪有許多“穿長袍的先生”和“穿裙子的青年女性”常常進出李寓。與李漢俊同編《星期評論》的戴季陶,亦非等閒之輩。戴季陶本名良弼,又名傳賢,原籍浙江吳興,生於四川廣漢。他比李漢俊小一歲,而經歷比李漢俊“顯赫”得多。李漢俊十二歲赴日,戴季陶十五歲赴日。戴季陶也是得兄長之助,才得以東渡。戴的長兄賣掉了土地,資助他從四川前往遙遠的日本。事出意外,年幼的戴季陶途經上海時,被流氓盯住,搶去他的錢財。戴季陶痛哭流涕,幸虧一位四川同鄉也去日本,看他實在可憐,帶他踏上了東渡輪船。囊中空空如也的戴季陶進入日本大學法律系,發奮攻讀,學業優秀,日語流暢。富有社會活動能力的他,發起組織留日同學會,小小年紀,被推選為會長。在艱難困苦之中,度過了留學生涯。
回國之後,擅長文筆
《紅色的起點主要人物》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