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四月出版的《萬國公報》,則稱“德國之馬客偲,主於資本者也”。這一回,把馬克思的國籍說對了,而“主於資本者”是指致力於“資本”的研究。到了一九○二年,廣有影響的《新民叢報》也介紹了馬克思。《新民叢報》的主筆,乃是與康有為一起發動“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赫赫有名的清末舉人梁啟超。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提及:“麥喀士,日耳曼社會主義之泰斗也。”這樣,長著絡腮大鬍子的馬克思,開始為中國人所知——其實,早在馬克思於一八八三年逝世前,他已是歐洲名震各國的無產階級領袖和導師。

過了四年——一九○九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名篇《共產黨宣言》被用方塊漢字印了出來(儘管只是摘譯,不是全文)。那是朱執信在《民報》上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內中摘譯《共產黨宣言》的幾個片段。這樣,“共產黨”這一嶄新的名詞,也就傳入中國了。共產黨——“Communist Party”,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一八四七年十二月至一八四八年一月寫作《共產黨宣言》時第一次使用的新名詞。當時,他們在英國倫敦把“正義者同盟”改組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這個綱領最初叫《共產主義者同盟宣言》,在起草過程中改為《共產黨宣言》——儘管此時建立的組織仍叫“共產主義者同盟”。“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第一個國際無產階級秘密革命組織。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後來遭到嚴重破壞,於一八五二年十一月宣告解散。

此後歐洲、美洲各國成立的工人政黨,大都以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命名,不叫共產黨。正因為這樣,恩格斯所建立的第二國際,是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的國際聯合組織。

後來,大多數的社會民主黨蛻化,背叛了無產階級。經列寧提議,把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林什維克),以區別於那些已經蛻變的社會民主黨。俄國共產黨成了第一個用“共產黨”命名的無產階級政黨。

受列寧影響,各國紛紛建立共產黨(也有個別仍叫社會民主黨的)。正因為這樣,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叫做共產國際——各國共產黨的國際性組織。

把英文“Commune”譯成“公社”、“工團”,因此“Communist Party”似乎怎麼也不會譯成“共產黨”。不過,朱執信是從日文版《共產黨宣言》轉譯的。在日文中,“Communist Party”譯為“共產黨”。這樣,也就移到中文裡來了。當時的《民報》是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在日本東京出版,因此採用日譯名詞“共產黨”也就很自然了。

一九一二年,《新世界》也發表了節譯的《共產黨宣言》。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有人振臂高呼,要建立“中國共產黨”!

第二部分:前奏“馬客士”和“裡林”名震華夏 2

迄今,仍可以從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上海同盟會“激烈派”主辦的《民權報》上,查到這麼一則啟事:“中國共產黨徵集同志:本黨方在組織,海內外同志有願賜教及簽名者,請通函南京文德橋閱報社為叩,此布。”這則啟事是誰登的,是誰在呼籲組織“中國共產黨”,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這可算是呼籲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聲。當然,政黨畢竟是時代的產兒。在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年月,還不是建立共產黨的時候。在這裡,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倒是頗為妥切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一四七一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三天之後——十一月十日,上海由葉楚傖、邵力子主編的廣有影響的《民國日報》,當即登出醒目大字新聞標題:突如其來之俄國大政變——臨時政府已推翻。報道稱,“彼得格勒戍軍與勞動社會已推倒克倫斯基政府”,“主謀者為裡林氏”。“裡林”何人?哦,“Lenin”,列寧!《時報》、《申報》、《晨鐘報》也作了報道。十一月十一日,《民國日報》刊登《俄國大政變之情形》,詳細報道了十月革命的經過。於是,“裡林”、“裡寧”、“李寧”(均為列寧)成為中國報刊上的新聞人物。《勞動》雜誌還刊載《俄羅斯社會革命之先鋒李寧事略》。身為《民國日報》經理兼總編輯的邵力子,在一九一八年元旦發表社論指出:“吾人對於此近鄰的大改變,不勝其希望也。”這位邵力子,乃清末舉人。人們往

《紅色的起點葉永烈》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