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6章 龍盤虎踞(三) (第1/2頁)

糖堆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楊嗣昌是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鶴之子,正所謂家學淵源;他在萬曆三十八年高中進士,故而口才極好,幾句話便深得崇禎的讚賞,所以聽了楊嗣昌的話年輕皇帝頻頻點頭。

其實大明同俺答議和的那一段歷史,崇禎並不是不清楚。這事情發生在六十年前,那還是他的曾祖父隆慶皇帝治世的年月,當時的大明底子雄厚,雖然說不上霸凌同村的所有豪強,可也相差不多。

加上當時的大明朝內有張居正、高拱等名臣在朝,外有諸多名將鎮守九邊,大明帝國的胳膊,比俺答祖孫幾代人捆在一起的大腿還要粗得多,所以大明能夠與俺答議和是給他臉,正因如此也才能夠取得較好的和議結果。

而今天他朱由檢所面臨的情形卻恰好與曾祖父時相反,根本不能同六十多年前的歷史相提並論,況且他做BOSS的十年裡,大臣們雞吵鵝鬥完全不顧大明朝的安危;商人們勾結韃子甚至九變的重臣邊將都參與其中;那些天天被崇禎當做擋箭牌的草芥子民也不甘寂寞,乘著天災不斷,不停地犯上作亂;萬惡的白蓮趁機出山打秋風、邪惡的李闖挖祖墳……

不過由於崇禎急於要向滿洲求和,所以一時不願認真地想這些罷了,“塘報中說,洪承疇同孫傳庭全力追剿闖賊,近來甚為得手,是否能夠一鼓盪平?”

“據洪承疇、孫傳庭兩臣所奏,闖賊李自成所糾合之各股流賊,有的被擊潰、有的被殲滅、有的投降天朝,如今已經所餘無幾。目前洪、孫二人正率大軍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務期一鼓盪平之。”

說道了洪承疇,那也是崇禎朝的一位能人,他出生在福建泉州英都鎮良山村。他與萬曆四十四年中的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與陝西匪寇的作戰中屢立奇功,遂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

而與洪承疇有著師生之宜的孫白谷,更是本朝著名的儒將。他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此際總督陝西,隨著他的老師洪承疇圍剿李闖的老八隊。

想到這裡,楊嗣昌的語氣愈發堅定起來,“闖賊欲往河南,入湖廣,奔四川,均不可能,不得不從商洛山中向北逃竄妄圖回竄陝北。洪承疇已在潼關南邊佈置重兵,設伏以待,臣想不日即有捷報到京。”

崇禎那張憔悴蒼白的面孔上,終於閃現出一絲符合君臣奏對模式應有的笑容,他隨即稍微提高聲音道:“先生請坐!”

楊嗣昌趕快叩頭謝恩,然後起身,同時有兩個太監聞聲進來,在皇帝的斜對面替他放上了一把較矮的紫檀木椅。

等他剛坐下去,崇禎皇帝又極為現實地吩咐內侍給楊先生賜茶,楊嗣昌重新站起來,躬身向上首端坐的崇禎謝恩。

崇禎的精神已經振作起來,剛才的倦怠與煩悶都被楊嗣昌的話語趕到了九霄雲外。他從一名宮女的手中接過來一盞熱茶,一反他習學了二十餘載宮廷禮儀,大大地喝上一口,用威嚴自信的腔調說道:“如能一鼓盪平,皆先生居中排程之功。”

楊嗣昌第三次從椅子上站起來,他躬身道:“此上託皇上威靈,下賴將士用命。微臣駑鈍之材,辜負聖上寵信之深;自任本兵以來,於內流賊遲遲未滅,於外虜騎入犯,直逼京師,致使陛下午夜憂勤、寢食不安,實在罪該萬死!”

聽了首輔大臣如此高階大氣的馬屁,感覺著自己小宇宙的開啟,崇禎拿出堯舜禹湯禮賢下士的氣度,對楊嗣昌道:“卿之難,朕甚明瞭,不用多說。”

停一停,崇禎發現自己懸著的心升級為併吞八荒的雄心,就又說道,“張獻忠已經就撫,李賊自成是國家心腹大患,聽聞前方奏報李賊之侄曰‘一隻虎’者為患甚烈,如能一舉蕩平,其餘賊寇自然容易殲滅,不足為慮矣!”

“陛下所見極是。李自成為死賊高迎祥舊部,其侄‘一隻虎’在諸賊中最為強悍。目前只要將闖賊叔侄蕩平,其餘諸賊聞風喪膽,當可不戰而降。”楊嗣昌與崇禎的思想高度統一,這也是他那個身為首輔第一要素。

“張獻忠受撫後,是否確有誠意?撫局是否可恃?”崇禎心情一好,IQ也隨之恢復,他不放心自己的另一位老對手。

楊嗣昌老謀深算,他早已料到皇上遲早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此刻心中已有備案。他對張獻忠的投降從開始就抱有懷疑,不像掛兵部尚書銜,總理南京、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湖北和湖南)軍務的總理熊文燦那樣天真。

不過,他的“四正六隅、網張十面”的計劃,‘要在聖誕節之前渡江,三個月消滅叛亂匪眾’的限期,早已化為了泡影;所以當下招撫的辦法,就成了惟一堪

《明末大軍閥頂點》 第216章 龍盤虎踞(三)(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