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ǎ�櫓�伺┗帷⒊轡藍印⒍��擰3轡藍釉倍際喬嘧襯昱┟瘢�淦鞽�思父死涎笈諭猓�褪槍靼簟⑴┚摺@蠲艫母蓋桌釷�妒淺轡藍擁男《映ぁ@蠲簟⒗鈐詰露際嵌��旁薄N�俗急副┒��屠鍶順闖疵媯�齦閃福�迸0雅H餷諧煽槎��旁諶瓤簧蝦嬋九H飧桑�遜孔傭伎咀帕恕�
梧桐河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紅地盤”。
東北民間管“蘇區”、“紅區”叫“紅地盤”。“九一八”事變後,在南滿建立了抗日政權的地方,則被稱之為“中國地”,生活在“中國地”的人就不是亡國奴了。
這裡需要介紹一下朝鮮人在東北的移民史,和他們在“九一八”事變前後的生存狀態。
朝鮮與中國僅一江之隔,冬天冰封雪裹,往來如履平地。逢上天災,或是戰亂,就越江北上,進入中國東北。這歷史可追溯到17世紀初葉。早期移民大都聚集在東邊道和東滿地區,後來逐漸深入腹地,乃至遙遠的北大荒。據民國政府統計,“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境內的朝鮮(族)人為94萬,佔當時朝鮮海外移民的67%左右,其中加入中國籍的近10%。就是說,30個東北人中,差不多就有1個朝鮮(族)人。“八一五”光復後,絕大部分都加入中國籍,只有少數回了故國。
與我的祖輩闖關東相似的,是早期的朝鮮移民,多因饑饉,屬逃荒性質。日本侵佔朝鮮,特別是1919年爆發“三一”運動後,移民達到高潮,政治因素也越發明顯起來。在朝鮮平安南道介川郡出生的李在德,父親就是為了躲避搜捕,帶著一家人越界來到安東(今丹東)的。父親和一些同志不時回國執行任務,1922年在新義州被捕犧牲。有了這樣的經歷,母親成為梧桐河村第一批共產黨員中的一個,也就不足為奇了。
許多朝鮮仁人志士流亡東北,在近代共產主義運動還未興起前,把東北作為反抗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根據地。一些人還繼續北上蘇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遼寧省興京縣(今新賓縣)有個叫李東寧的年輕人,在蘇聯參加了十月革命,還受到列寧接見。回到興京後,在東山溝辦了個“馬列主義學院”。開學典禮上,紅旗招展,鼓號喧天,李東寧留著馬克思式的大鬍子,穿西服,人稱“馬克思服”。當地民國官員不知怎麼回事兒,也跑來看熱鬧。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有關專家聽說後不信,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新賓1918年就有“馬列主義學院”了?笑話。
本書將會陸續寫到的、後來成為朝鮮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像金日成、崔庸健、金策等等,都是在東北參加抗戰的民族英雄。
而“九一八”事變後,在滿洲省委領導下的各級黨組織和游擊隊,其成員大都為不甘忍受日本殖民者統治壓迫,奮而反抗的朝鮮(族)人。
1931年3月17日,《中共南滿特委工作報告第二號》中說:“現在南滿黨員共二百人”,“中國人七,韓國人一百九十三”。
1932年9月2日,《中共滿洲省委報告第一號》中說:“我們黨的基礎是建築在少數民族韓國人身上,所有中國同志還不過一百餘人。”
1933年11月24日,何成湘在給中央的《關於最近滿洲工作的報告》中說:“總計全省黨員共有2500多人(奉天、大連除外)”,“中國人40%弱,韓國人60%強”。
毫無疑義,這些朝鮮民族的中共黨員,是最初的東北抗戰的中堅力量。
與此對應的,是那些為虎作倀、被稱做“二鬼子”的朝鮮(族)人。
筆者上個世紀末採訪的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提起偽滿時期的朝鮮(族)人,都說那時高麗人“打腰”(吃得開)呀。
自1910年“日韓合併”,日本帝國主義將朝鮮完全變為自己的殖民地後,日本即推行其“皇民化”政策,以所謂“內鮮一體”(“內”即日本本土,“鮮”即朝鮮)為名,宣稱日本人與朝鮮人“同根同祖”,都是“大日本帝國”的“臣民”。在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日偽當局則宣揚“五族協和”,“日鮮蒙滿漢”,侵略者把自己列為五族之首,朝鮮(族)人排第二,培養他們的優越感。方法是任用朝鮮(族)人當官吏,各種配給也優於後三族,學生入學也格外照顧。把滿族排到倒數老二的“滿洲國”,蒙族滿族漢族人被徵入伍,是當“滿軍”;朝鮮(族)人就參加關東軍,成了“皇軍”。如此“打腰”,當然不是白給的,你得改成日本姓名,忘了祖宗,替日本人賣命,做走狗,當炮灰。
“我來奉天上任之初,曾就
《雪冷血熱免費線上閱讀》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