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6章 築堤捍水,墾殖水田 (第1/2頁)

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霸王!》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96章築堤捍水,墾殖水田

吳郡目前的情況是,郡縣初平,剛有小安,百姓皆務其本業,百廢待興。

官府當然也是希望完善治理,興修水利,完善道路,甚至建設城邑。

孫策諮詢幾位臣子關於全郡道路和吳縣城邑的建議,朱治最先開口。

“將軍,如今吳縣疆域初定,加以饑饉,百姓皆在忙於農耕,恢復生產。且已經在修一處水利,若此時再建道路,修城邑,養軍兵,必須有所規劃了,否則恐怕會操之過急。”

孫策頓時想起來還有這麼一件工程正在施行之中,問道:“水利的興修情況如何了?”

顧雍主動介紹道:“這項水利主要是在東陵鄉高處修建一處湖陂,然後通溝渠四時入壟,築堤捍水,墾造水田,將千餘頃望天田改造為水田。”

孫策聽完便有所瞭然,總有人以為他一名將軍不懂農業、水利,以為他說的畝產十石是異想天開。

事實上孫策所瞭解的農業水平,甚至要遠超當世大部分勸課農桑的官員!

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從北方南下,沒有接觸過真實農耕計程車人被想象中的農業給固定了認知。

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江南尤其是吳縣這一帶會被稱為玉米之鄉。

很多人都以為引水灌溉,就是修一條溝渠把水灌溉一遍土地就行了,這種旱田自然是畝產只有兩三石,也就是一畝地產糧只有五十斤到七十斤之間。而後世人一年的食物攝入量是每年四百斤。就說這個時代的百姓,怎麼可能不面黃肌瘦?

可如果興修水利這麼簡單,那些修水利的官員會被無數百姓世代供奉、紀念?

事實上,真正的修渠堰是吳縣這種,將水利灌溉區內的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建起田埂將田壟圍起來,築堤捍水,勸以耕牧。水田既修,其利兼倍。

就是這個時代的大學者傅玄考察了地利,總結出來“旱田命懸於天,人力雖修,可一旦水旱不時,則一年之功棄矣。”而“水田則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所以“自近魏以來白田收至十餘石,水田收數十石。”

這也是為什麼修建水利之後,農田可以不患水旱。淮南那裡因為有芍陂,更是形成了一處百里不望天區。

顧雍此時也說道:“旱田和水田差距極大,縣中勸農官員已經按《氾勝之書》指導百姓調節水田水溫,水溫得時,早稻晚稻合計產糧十石完全不在話下。”

孫策微微點頭,要發展水田必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水源充足,二建設溝渠。

前者魚米之鄉,這片土地已經滿足。

但後者建設溝渠,你指望一群小農經濟的小民自己去幹這個?就算他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幹一百輩人,甚至一千輩人,能不能挖出一座湖陂,然後修出來一條溝渠,灌溉上自己那二十畝地?

包括後世很多人一提發展農業,精耕細作,也只是知道這個概念,對具體內容一無所知。就以為是給百姓分十畝地,讓他們自己去守著自己那十畝田,拿著耒耜、鋤頭埋頭在地裡精細耕耘。以為這就是小農經濟,這就是發展生產。

其實這不叫小農經濟,按照這種思路,水平最多叫刀耕火種。對農業的理解水平上限也就是井田制那種級別了。每個人挑水灌溉自己田壟內這九分地。以為這就叫精耕細作。

事實上,農耕計程車大夫們見識都比這些後世普通人更高。他們還知道,要發展農業,必須讓百姓目光從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裡超脫出來,集結人力才能發展農業,使田地不再靠天吃飯。

而中原農業經濟之所以在宋朝進入騰飛,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宋朝不立田制,大莊主、大員外們能夠集結大量的佃農興修水利,改造良田。所以才能有歲入百萬石的恢宏場景。

其實只要沒有戰亂,沒有人為干預,中原的農業經濟一直是在向這個方向發展。

孫策才穿越半年,基本上對國家政治、經濟、選拔制度沒有任何改變,就連軍事方面,都是糾正了小霸王的歷史偏差,重新迴歸正軌,按照當下東漢朝廷的模式施行的募兵制。

尤其是在最重要的農業經濟方面,他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干預,只是承認了當下客觀存在的莊園經濟模式。

若是沒有戰亂,按客觀規律發展下去,江南的這些豪強會跟永嘉南渡以後計程車大夫們一樣,帶著部曲將江南開發出來。

而眾所周知,江南的第一次開發

《霸王別姬》 第96章 築堤捍水,墾殖水田(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