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25章 興農田水利法 (第1/2頁)

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霸王!》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225章興農田水利法

張昭作為江東實際上的宰相,除了關注地方事務之外,輔佐孫策,治理整個江東,使江東國富刑清,理物移風,百業俱興,經濟富庶,是其更重要的職責。

因而孫策在談完偏遠的吳興之事後,主動對張昭說道:“如今我等與曹操聯姻議和,外無強敵,內無大患,當休養生息,以全力發展江南。”

“自孤掃劉繇、破王朗、擊呂布、滅袁術以來,江淮盡皆一統,簿海內外莫不尊親。漢室以降,諸侯之中,幅員之廣,無如江東。”

“夫地方既如此之大,應乎財賦日增,緡朽而粟腐矣!”

“然有司尤戰戰惶惶而患兵餉之不足,民間尤誠惶誠恐而憂田田畝歉收。”

“此孤之所不解也。孤治天下最幅員遼闊之地,自淮河以南,而至東海、南海之極,庶乎中分天下。勵精圖治已有五年,緣何依舊如此窮困饑饉?”

說到如今江南仍舊有地方饑饉,興師用兵,還要憂慮府庫不足,張昭神情肅穆。

歸根到底,還是江南發展水平落後,如果有一個形象的人口、良田和文明地圖,可以看到北方中原,早已經是一片繁華,人口、耕地遍佈郡縣。

而江南這麼廣闊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荒野、樹林和大澤,諸夏文明所佔之地,僅丹陽北部、吳郡以及會稽北部的浙江一帶。

南面的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是未開發的荒地。

這個時候,要是所有人都指望官府給他們分田,那他們就會一直鬱集於北部長江沿線,南面的數百萬疆域都空置著。

張昭肅穆的說道:“什一取民,古之常制。每田一畝,合夏麥秋米計之,至貧瘠之土亦可收糧一石。膏腴之地,更可畝收十石。以什一制科,每畝徵糧一斗,江東之田亦可收糧三千萬石以上,合九億之錢。”

“此乃按至少科算,必得之數,而非無稽之臆說。”

“然各郡縣見徵額賦,較臣前科所言之數,尚不及半,則無怪有司之惶惶矣。”

江東若是一年能收上來九億錢的國家正稅,再加上鑄幣所出,能有十幾億錢,如此規模可以養五萬軍兵官吏之餘,還富餘大量的財賦,在公倉、義倉裡囤積上千萬石的糧食。

可是從去年淮南大旱之後,江東運往了淮南五百萬石糧食,建康府庫為之一空。

孫策要趁荊州大亂,荊南張羨率三郡而叛,劉表內憂外患之際取江夏,府庫供應都捉襟見肘。

要不是吳興大捷,孫策真的要想盡辦法,搜刮府庫,才能籌集到足夠的糧草,再供應一支最多一萬人的部隊,西進百餘里。

以江東這麼幅員遼闊的疆域,供應兩支部隊,一萬五千餘人,一南一北作戰,就戰戰惶惶,那必然是讓人意難平的。

若江南有後世的開發進度,區區一萬五千人,還在境內作戰,最遠向西不過百餘里,就能拿下江夏。

官府何至於患府庫之不足?

要說後世農業水平比漢室或者說比當下高多少,孫策是真不太認同。

大漢巔峰之時,人口六千餘萬。開元盛世,人口也才四千六百餘萬。

影響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江東犁,也是在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才出現在中唐時期。

而如今江東早已經有了江東犁,孫策推動下,鐵器、農具、耕犁都大幅發展。

尤其不立田制,使得大量人口免於苛刻的丁賦、口賦,直接計畝徵稅。

許多人得以不用考慮強迫壓在自己身上的農稅、丁賦,哪怕沒有土地也能活下去。於是工業生產,興盛一時。但與此同時,開墾出的農田,也大幅增多。

張昭不無振奮的說道:“如今江東在籍良田之畝數,遠邁前朝。數年間開墾之新田,與光武中興以來,兩百年新墾之田相當。此皆賴將軍之善政也。”

“夫天下既有實在之地,自當有必產之糧;既有必產之糧,則自當有必輸之稅。”

“然今量幅員而計,地畝甚多,按畝徵稅,額賦則甚少。愚以為其故有三,其弊不起於今,而來自漢室。”

“一曰水利不修。”

“二曰放縱豪猾。”

“三曰生者寡而食者眾也。”

孫策凝眉,嚴肅的問道:“作何解?”

張昭從容的為孫策分析道:“先談水利不修。此乃漢室之大弊也。凡漢室官員,於所任之縣,為百姓興修

《霸王別姬》 第225章 興農田水利法(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