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特點。與此相反,騎兵儘管行動迅速、機動靈活,可惜他們手中的兵器不是槍、刀,

劍、戟而是勁弩。兵器的侷限而不得不同樣必需同其它兵種配合。因為勁弩使用不

便,況且鞍馬沒有腳蹬,這樣的兵種假如獨立成陣,其在戰場上的使用結果是可想

而知的。

如果歷史倒轉幾百年,位於第二和第三空間的龐大車隊,完全可以形成“先編

後伍”的“魚麗之陣”。從戰車與步兵的佈局來看,也附合陣法所要求的先把戰車

編成縱橫佇列,再在車後安排步兵,成為車前步後,並在車與車之間以步兵填之,

形成魚兒鑽進曲簿的制敵要領。這種陣法春秋時達到鼎盛,鄭國曾用這種“魚麗之

陣”以少量的兵車和士卒戰勝了強大的周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但這種

以車為主。步兵為輔的全正面進攻隊形,隨著戰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弱點而

無法再適應戰場的形勢變化了,到戰國末期,這種以車為主的隊形已無法單獨作為

軍陣出現,便只能是和其它兵種配合,成為陣中的一個部分。

儘管二號坑中的四個軍事集團不能單獨成陣,但是他們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

個具有強大殺傷力和攻擊效能的曲形陣,這種軍陣一旦應用於戰場,必將是所向披

靡,威力無窮。這種多種配合形成的強大陣容的戰術思想,隨著戰爭的發展,越來

越受到軍事家的重視。當冷兵器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列陣思想同樣滲透到現代化戰

爭中,從而形成了規模更加龐大。兵種更加複雜的“立體”軍陣。

雁行之陣

既然一號湧坑和二號湧坑模擬的是兩個實戰的軍陣,三號桶坑又作為指揮部出

現,那麼這三個湧坑無疑就是一個蜜不可分的軍事集團。這種不同兵種的排列組合

方法,是遵循什麼樣的軍陣原則?

很明顯,這個大型軍陣的排列,完全不同於春秋以前的陣法了。周滅殷的牧野

之戰,只是一種單調的車步配置一線的橫排方陣,雙方交戰時均作全正面衝突,在

戰術思想上沒有采取策略性地變化的活力。敵我雙方只能靠兵器的優劣、士氣的不

同而決出勝負。

秦俑坑軍陣佈局和兵種的排列,隱現著一種隨戰場情況變化而軍陣和兵種配置

也隨之變化的跡象。執弩的前鋒射擊後,可隨即分開居於兩側給後面的主力讓路,

騎兵則根據不同的敵情,以迅疾的速度衝出軍陣,和步兵主力形成犄角夾擊敵人。

這種戰術上的變化,在春秋中期的車戰中就已開始出現,到戰國時期隨著步兵與騎

兵的興起,這種以夾擊為隊形的陣法漸已趨於成熟。春秋時期大排面的車陣戰已被

這種追擊、包圍、正面進攻的戰術形成所替代,“雁行之陣”由此形成。

秦俑軍陣無疑是“雁行之陣”的再現。當戰爭一經開始,陣前的弓弩手先開弓

放矢,以發揮其穿堅摧銳的威力。一號坑的步兵主力乘機向前推進。

與此同時,二號坑的騎兵與車兵避開敵軍正面,以迅猛的特長襲擊敵軍側翼,

一號坑步兵主力在接敵的同時將隊形散開,和車騎兵種共同將敵包圍,致使敵軍呈

困獸之狀,從而達到殲滅的目的。這正如孫子所言:“凡戰者,以正合,以騎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於江河。”一號俑坑是以傳統的車兵與密集的步兵

組成的龐大軍陣,兵力部署相當於二號俑坑兵力的三倍。而二號俑坑則是由弩兵、

騎兵、車兵組成的軍陣,當二號俑坑的兵車、戰馬以“取銳”的快速進攻方法衝入

敵陣時,一號坑的大軍則“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接觸與敵軍正面交鋒,這

種佈陣方法,可謂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互相勾結,又

有各自摧銳致師的效能和目標。曲陣的神奇變化,迅疾勇猛,方陣高深莫測,雄壯

威武,使得這個雁行之勢,用之對敵,則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正是利用這樣一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和劃時代的軍事戰術思想,

血蕩中原,席捲天下,完成了歷史賦

《復活的軍團和兵馬俑哪個先看》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