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周秉德是周恩來總理的侄女,時任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宣傳委員。在黃埔島上,她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黃埔軍校校史展覽。她一邊參觀一邊興奮地說:“黃埔軍校真不容易啊,它的誕生對歷史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當有記者問她,當代青年在參觀黃埔軍校舊址中應當主要學習什麼,她脫口而答:“黃埔精神。”並說,雖然現在的軍事教育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加完善,武器裝備也更加先進,但沒有“精神”是不行的。我們要繼承黃埔軍校師生“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精神,學好本領,為鞏固國防做出貢獻。談起周恩來,周秉德說:周總理是一個“為國家和人民而生,為國家和人民而死”的人。在周秉德的記憶印象中:“伯父一生都在為國家和民族的興亡而奮鬥,因此他也最忙,最累。他根本沒有空閒時間能靜下心來跟我們談黃埔軍校的事,他太忙了。但伯父是一個最慈愛、最關心別人的人,無論對待誰,他都一視同仁,對待百姓甚至比對待我們親屬還要好。”
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新開放的歷代名將油畫廊中,陳知建站在父親陳賡大將的畫像前,同工作人員說:“我父親的外號叫‘陳鬍子’,有很大的連鬢鬍子,這上面怎麼一點也沒畫晚年的黃埔一期生蘇文欽(前中)、四期生慕中嶽(後右四)等校友在黃埔軍校操場上高唱軍校校歌。出來?我覺得臉頰兩邊顏色還應該再深一點,是那種刮過鬍子之後的青色。”陳知建覺得,這幅油畫同真實的父親比起來,畫得有點“嘻嘻哈哈”了,少了些剛強和英武之氣。他委託工作人員同畫家聯絡,說自己家中收藏有很多父親的照片,可以作為進一步修改的素材。這是陳知建第4次來黃埔軍校,第一次是1959年,陳賡大將在廣州參加軍委擴大會議,攜子故地重遊。當時黃埔軍校除了一個大門還比較完整之外,裡面只有幾座破破爛爛的建築。“現在不一樣啦,修得這麼漂亮。”陳知建說:“這裡是父親改變命運的地方。他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走進了革命隊伍,也正是在這裡,他結識了國共兩黨的領導人。”
也有一些“老黃埔”在看了紀念館的陳列和研究成果後,對黃埔軍校史的研究,情更深,意更濃,他們從較高的層次上提出,黃埔校史的研究在新的世紀應拓展新渠道,注入新的激情。目前,學者們關注的焦點還僅僅侷限於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期間的黃埔軍校,而對此後黃埔軍校的發展演變還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對其在各地所辦分校更是鮮有研究。因此,應該擴大研究領域,開闊研究視野,將整個黃埔軍校的歷史納入研究範圍。此外,還應關注現實的黃埔同學會的研究,將其與黃埔軍校歷史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在現實與歷史之間架設一座聯絡的橋樑,從而使歷史更好地服務於現實。
早期黃埔軍校的革命故事、成才故事感動著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感動著後來者。黎啟義原是黃埔造船廠的職工,他當過兵,做過電焊工、切紙工,後來在黃埔造船廠子弟學校當了幾年歷史教員。1983年,廠裡搞廠史,他對一牆之隔的黃埔軍校舊址發生濃厚興趣。1984年6月,黃埔軍校60週年慶典時,他被借調去接待黃埔老將軍,他的生活從此發生重大轉折。他從一名造船廠工人,變成了對黃埔軍校歷史產生感情的狂熱研究者,從此他在黃埔島做了20多年的業餘導遊。後來自立門戶,成了一家旅行社的老總。對從早期黃埔軍校走出的所有將帥徐向前元帥和夫人黃傑(黃埔六期)的事蹟,黎啟義都如數家珍,幾百個從黃埔軍校走出來的將帥,隨便提起哪一個人的名字,他都能將此人的事蹟娓娓道來,許多人說他是黃埔軍校歷史的金牌導遊。黎啟義最開心的莫過於巧遇黃埔軍校名人的後代。一次,他到廣州市政府機關辦事,一位姓曹的先生問黎啟義:“聽說你對黃埔軍校歷史很有研究,那你知不知道曹淵這個人?”黎啟義答:“曹淵是黃埔一期的,安徽人,北伐時曾任先遣營營長……”那位“考官”越聽越起勁,最後竟拍起桌子:“黎啟義,你好厲害哎!你曉得,曹淵就係(是)我老竇(老爸)!”20多年的業餘導遊,黎啟義為20多萬遊客解說了黃埔軍校的掌故和歷史。他說:“我最大的收穫是遊客的掌聲。為黃埔軍校做導遊,把愛國、團結、奮鬥的精神宣講出去,作為黃埔島人,我有這個責任。”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的程序,新世紀的“黃埔品牌”也青春煥發。創辦於1924年的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傑出的軍事政治人才,如此顯著的“名牌效應”,使得廣東省和廣州市在旅遊經濟的戰略策劃中,把建設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作
《中國黃埔軍校還在嗎》 第5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