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1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議中間,中國代表顧維鈞懇請各國從道義上、物質上、經濟上對日本施加壓力,對中國實行援助。蘇聯代表要求對侵略者採取集體措施,實行制裁。

但英、美、法等國都怕得罪日本,拒絕對日本採取行動。英國代表艾登重申,英國決不帶頭行動;法國代表德爾博斯擔心制裁日本,會引起日本入侵印度支那;美國代表戴維斯則認為,即使日本統治中國,美國也不值得與日本開戰。

11月24日,歷時3周的布魯塞爾會議草草收場。會議最後透過的宣言,只是重申“九國公約”原則,並要求停止戰爭行動,但對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未敢指出,中國沒有得到任何援助,日本也沒有受到任何制裁,會議以失敗而告終。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大失所望。中國代表顧維鈞事後寫道:

中國“是非常失望的,主要不是因為會議本身不能有任何作為,而是由於在遠東有巨大利益的大國不願採取任何措施來抑制日本,這不僅是為了中國的利益,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和世界和平事業和利益本應採取的。”'《顧維鈞回憶錄》第2分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96頁。'

布魯塞爾會議是一次開比不開更壞的會議,使日本摸到了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的底牌,因而放膽擴大侵略。就在會議前後,日軍攻佔上海,逼近南京,在長江炸沉、炸傷美英軍艦和炮艇各1艘,這是對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的莫大諷刺。

三、德、意法西斯支援日本滅亡中國

日本侵略中國得到德、意法西斯國家的支援。由於德意與中日兩國的利害關係不同,其對中國初期抗戰的態度也有所區別。

“七·七”事變前,德國雖然與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結成了政治聯盟,但是它同中國政府的關係仍較密切。“七·七”事變爆發後,德國一方面擔心日本陷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從而失去它作為德國盟友的意義;另一方面擔心日本獨佔中國會使德國失掉在華經濟利益,所以,在戰爭初期希恃勒不贊成日本的行動。7月20日,德國外交部宣佈,對中日戰爭採取中立態度。

28日,德國外交部次長魏茨澤克指出:“日本的對華政策很可能會使中國投入蘇聯的懷抱。”同時,德國繼續執行中德貿易協定,供給中國作戰物資,德國軍事顧問團繼續留在中國服務,日本對德國的這種態度極為不滿,一再要求德國召回在華軍事顧問,停止給中國輸送軍人,甚至揚言退出《反共產國際協定》。因此,希特勒決定一面繼續履行中德貿易協定,攫取中國戰略資源;一面命令駐華軍事顧問下準參加前線作戰,為儘量消弭中日戰爭而努力,其目的在於既不使中國赤化,又不失去日本。但是隨著10月德英秘密談判的中斷和英德矛盾的加劇,希特勒為了對抗英美而作出了改善德日關係、加強兩國聯盟的決定。他宣佈“在遠東問題上,原則上贊成與日本合作的主張。”'威廉·柯爾比:《德國與中華民國》,第243頁。'

11月18日,德國政府根據希特勒的指令,推遲所有德中軍人貿易及工業貿易談判,並部分停止德中原訂軍火貿易合同的履行,停止向中國提供新的貸款。同月,德國拒絕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討論中國問題的會議。

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正式承認了偽滿洲國,同時在演說中稱:“德國為抵抗共產主義,始終認為要尊重日本為一種保障的力量”,“德意兩國再和日本聯合,便成了阻止蘇聯布林什維克勢力繼續擴充套件最堅強的力量”。'國民黨執委會宣傳部:《中日戰爭與輿論》,第31~33頁。'

1938年4月,德國宣佈對中國禁運軍火,5月要求撤回駐華軍事顧問,以實際行動支援和縱容日本擴大侵華戰爭。

義大利法西斯從“七·六”事變開始,就與日本法西斯沆瀣一氣。在輿論上,義大利公然袒護日本,蔑視中國。義大利法西斯黨機關報曾公開發表言論,汙衊“中國是一個無組織不進步的國家”,吹捧“日本是代表世界文明人類懲罰文化落後的民族。”'重慶《新華日報》,1938年9月1日。'

1937年11月,在19國布魯塞爾會議期間,義大利在德日拒絕與會的情況下,充當了日本法西斯的忠實代言人。它極力宣傳日本的荒謬主張,反對制裁日本,在大會最後透過宣言時,義大利投了唯一的反對票,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在議會發表演說時,稱讚義大利政府“在布魯塞爾會議上始終有力地支援日本。”義大利還在布魯塞爾會議期間,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1月29日,又承認了偽滿洲國。

《中國抗日戰爭史讀後感3000字》 第8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