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2章 村墳山 (第1/2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村裡的墳山也是必須要寫的一個地方,儘管搬出村子20多年了,搬出村子的村民仍然會在清明假期會回到原來的村子去給祖先掃墓,外公在世時,還經常不遠百里,回村去掃墓,而且聽說禮安村原來搬遷出村的村民死後還可以回村安葬,那裡留有一大片墓地和墓碑給搬出村子的村民。原村子的所有權,仍然由原來村子的一幫人管理,只不過利潤很少,出租給外人使用。 墳山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不能太迷信,該寫還得寫,小時候記憶中的墳山是不分白夜,經常能看到鬼火的,後來科學的解釋,是什麼化學反應,近二十年是看不到鬼火了,已經基本上完全消失了,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每每看到大片的墳山,都會無限感嘆,要知道土體有限,人口眾多,中國流傳幾千年之久,有多少墳堆,然後又消失了多少墳堆,墳堆如何消失的,估計沒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小米雲也是偶然知道曾經消失的墳堆,所以一直都有這方面的注意,會關注這一方面。 據小米雲聽說的小道訊息,也是實際情況,鄉村中學校的校址選址就是在大量的墳堆群,只是學生們小,無憂無慮,也不知道真實情況,米雲也是偶然聽之,也沒有考證過。但可以推理下,中國幾千年,或者鄉鎮,小到村裡,就那麼一點地方,一代一代人的生活,農田和水塘不能動,居民建築不能動,鄉鎮中小學校又需要幾塊足球場地大小的地方來修建學校,去哪裡找那個地方來建學校,百年前可能不需要,因為沒有普及私塾,中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權貴,都是實行愚民政策,普通老百姓是上不了學的,過去八成以上的中國人是上不了學的,一省出幾個學校就不錯了,幾千年來,有名留下的就那麼幾所書院,請私塾老師都是權貴家庭才有的能力,普通老百姓能吃口飯就不錯了。 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進行掃盲教育,儘量普及了中小學教育,中國人才有了人人都能受教育的機會,那問題就來了,都要上學,去哪裡找學校和教室,老師好說,掃盲識字階段的教育容易,大把人能勝任識字老師,就是寬闊的場地太難找,總不能在露天進行批次的教育,颳風下雨怎麼學,要考慮到天氣變化,然後不知道是誰出的注意,就是推平墳山建學校,這個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阻力,想來肯定是有很大阻力的,中國人崇敬祖先不是一兩天的事,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但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建國後的人們,還普遍有覺悟,那時候的政府官員和大隊部領導都比較有幹勁和能力,只要打定主意就說幹就幹,再說推平的又不是近十代的祖先,關係淡了,可能推平的十代以上的祖先墳堆,建立學校利國利民,利於當代和未來的子孫,誰還管幾百年前的祖先墳堆,就在二組和三組的交界田地範圍推平了一大塊地,然後學校後面用圍牆圍起來,我上小學的時候,後面一大片地,已經開始種植農作物了,之前是初中學校遺址,我念小學的時候,初中和五六年級都取消了,我推測是受計劃生育的影響,湖南是全國各地計劃生育最嚴格的省份之一,除了北京以外。 上了初中學校後,也是聽到學校是墳山開闢出來的,聽誰說的就不記得了,有學生生孩子,就埋在學校裡的地下,後來被暴露出來了,雖是醜聞,學校方面也沒有完全壓住,還是傳了出來,處理結果就是學生被開除學籍。 推平墳堆總歸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代一代的人要生活下去,十代以上的墳堆群就會初步具備一定的規模,土地有限,古人自己可能也想到過今後發生的事,還好有棺木,深埋地裡,保留了最後的尊嚴。 後面村裡保留的墳堆群,就是一二組交界處,面積很大,有幾百個墳地,村裡人過世一般都是葬在那裡,而且村裡人過世了,只要認識的人,都會去憑弔,寄託哀思,小時候不懂,反正大半個村子死了人,都會去現場看下,那時候一般都是停屍瞻仰七天才下葬,不像現在,天氣炎熱,一般一到三天就會下葬,有沒有五七都不知道了,反正小時候也不怕,初生牛犢不怕虎。 再加上中國又推行了火葬,水葬等方式,土葬也只有農村那裡才能看的到了。米雲自己就親歷了外公,外婆和爺爺的下葬,還有幾個旁系外公的下葬,舅爺的下葬,四姨夫的下葬,及村裡其他人的下葬,在整個青少年都留下了深刻的下葬烙印。 中國人不信神和宗教信仰,但崇敬祖先是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值得深挖,前面是米雲自己的回憶和推測,文章最後科普一下中國的墓葬淵源,下面文字,是米雲能在網上查到的現存資料,稍有加工和校正,每篇從網上查到的資料,米雲都會仔細看下進行文字刪減,能加工的就加工: 古代墓葬的起源 墓葬,是考古學對墳墓的稱呼。墳墓,民間?稱為墳,或稱為墓。其實,嚴格地說來,墳和墓是對墓葬

《80後的回憶畫面》 第42章 村墳山(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