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商務司(2) (第1/2頁)
冰點溫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明自開海以來,贛商們就已經嗅到了商業危機,卻又無可奈何。
贛商多是草根創業,他們廣佈分散天下,有種螞蟻精神,依靠合法合規的經營,把小生意經營到極致,默默的打下一片天地。
而且贛商們做生意不像徽商、蘇商那樣喜歡和政治沾邊,搞官商勾結,特權壟斷。
贛商也不會像粵商、閩商那樣對抗朝廷政令搞違法走私貿易,或者像晉商、陝商那樣割據一方。
正因為贛商們小富即安的精神,雖然江右商幫非常有名,生意遍佈天下,卻沒有出現非常有名的大商賈。
江右商幫以陳楚生為首的贛商,敏銳的覺察到,這次朝廷設定商務司,規範化市場,對他們這些贛商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從今往後,贛商們只要向朝廷繳納商稅,也可以從海貿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不再是任由沿海商人拿捏盤剝,做一個原材料搬運工,賺那麼點辛苦錢。
陳楚生率先表示,江右商幫代表贛商積極繳納商稅,支援朝廷的決定,並呼籲其他商幫也積極響應。
以廣州商幫和潮州商幫為代表的粵商也緊隨其後表態,支援朝廷政策,按規繳納商稅。
粵商無論對外海貿、還是國內銷售市場都非常有名,除了經營手工製品、瓷器和藥材外,更是對海內外出口數以百萬計的鐵質器具。
像廣東佛山製造的鐵鍋稱之為“廣鍋”,聞名於世界。
廣東佛山的冶鐵技術非常發達,正德十五年(1520年),廣東冶鐵年產量為1800萬斤,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增至2760萬斤,佔全國冶鐵產量的百分之六十,可以說佔了大明冶鐵的小半壁江山。
可惜隨著天啟、崇禎年間時局敗壞,廣東佛山的冶鐵產量卻急劇下降,已經大不如前,年產量降至500萬斤。
因為在天啟、崇禎時期,廣東佛山承擔了太多“答應”公務,從而嚴重阻礙了冶鐵發展。
按大明朝規制,宮廷和官府所需用的物品﹐可以透過歲辦或採辦形式﹐取之於各行業的商民。
商民必須無條件上供朝廷所需物品,這叫“答應上務”或“答應公務”。
在天啟、崇禎時期,廣東佛山承擔起大量北方備虜、剿寇所用軍械。
廣東佛山作為大明最大的民營冶鐵集散地,上供“答應”的鐵器包括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
而鐵釘行蠹(即幫辦的爐戶)帶差沿村詐索,不該“答應”的爐戶也在官吏的聚斂之列﹐強行“取辦”﹐致炒鑄各行雞犬不寧。
這種貪汙腐敗和欺詐行為,引發了工匠們的嚴重不滿。
天啟二年,發生炒鑄七行工匠罷工反抗;崇禎六年,又發生耳鍋匠﹑鋸柴及諸爐戶的反抗事件。
而且隨著大明的各種天災人禍,漕運堵塞,朝廷財政不足,已經無力疏通漕運河道,國內市場需求下滑,沒有市場就沒有利潤,也就沒有了資本積累,佛山大量民營冶鐵作坊紛紛倒閉。
粵商會表態支援朝廷設立商務司,一是因為自丁魁楚任兩廣總督以來,已經大部分開始實施商稅了,現在朝廷出這個商務司的政令,對他們來說好像並不算壞事。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年多以來,朝廷擴建軍工作坊,還有官方安置大量的流民,急需大量的鐵料,朝廷透過明華堂的商業渠道,從粵商那裡採購了大量的鐵錠和各種成品鐵器農具,光是鐵鍋就買了十幾萬口。
朝廷這次採買過程中,一改之前的徵派手法,而是透過明華堂按市場行情的合理價格採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佛山冶鐵製造業,也收穫了粵商們對朝廷的信譽度。
大明朝廷以往的信譽和名聲實在是太臭了,比如宮廷採買參與者一般都有太監,這些人透過購物短價、惡性敲詐、強行徵派等不正常手段從中牟利,讓商人們苦不堪言。
朱由崧為了改善市場經營環境,早就取消了“答應”這種宮廷上供製度,商人們已經無需向宮廷上供,少了那道遭受官吏盤剝的途徑。
如今粵商們不想失去朝廷和國內的大宗貿易市場,所以也表態極力支援朝廷政策。
然而,其他商人仍然心存疑慮,認為這只是朝廷權宜之計,榨取商人的財富手段而已。
要知道大明的商人在朝廷眼中只是肥羊而已,朝廷的信譽在民間幾乎為零。
朝廷官員勒索商人那是常有的事,像魏忠賢搞的“黃山大獄”就讓江南商人們膽寒。
天啟年間,歙縣
《重生朱由檢南遷》 第373章 商務司(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