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00年11月辦完母親喪事後,剩餘的就讓留在大陸的三個兒子分了。至於宿舍房子,是臺北收支處長王逸芬在1949年替我們安排的,當年巷口還有豬舍,現在則是近建國花市,臺北的黃金地段,光是土地就價值近億元新臺幣,但先父在世時拒絕友人建議以新臺幣20萬即可自己買下當時時價超過千萬元的寓所,他對好意相勸的友人說:“我一生為公,不願到暮年來佔公家便宜。”他當然希望在兩老過世之後,此項公屋就乾乾淨淨地交還公家,更不要沒替國家出過力的子女“來佔公家便宜”。

先父的教育

父親生於1901年陰曆正月初九,該日是地藏王菩薩(這是位發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菩薩)生日,所以在臺北每年他生日的清晨總是被鞭炮聲吵醒,像是為他祝壽似的。

他5歲到15歲上的是家鄉浙江鎮海附近的小學,先是念沙頭的青峙學堂,6歲改唸較近的七星延陵學堂,此校當年是先祖父吉三先生與一位叔祖合資新創的。

到16歲先父就進了寧波北岸的裴迪學校,是英人所辦教會學校,前四年是中學,後兩年是大學預科,他念了三年之後,就轉入上海滬江大學的高中部,畢業後進入大學部,民國十四年(1925)從商科畢業,已內定他到寧波四明中學任商科主任(兩校均為美浸信會所辦)。1926年冬我叔嵩壽以傷寒在校去世,父親就離開此傷心之地。據筆者所知,他在四明中學教書的時候,教過一位後來臺灣醫學界的名人,那就是農復會的衛生組長許世巨。許是最初推動臺灣家庭計劃的發起人,是人口計劃的執行人(會同周聯彬教授),後來曾得菲律賓著名於亞洲的麥格塞塞獎。1972 年我從霍普金斯醫學院畢業,在臺北的校友聚會上許老告訴大家,說先父曾在四明中學教過他英文。

他在寧波、上海唸書的時候有兩位要好的同學。一位是葉良光,在抗戰勝利後我父擔任財務署長後,一直追隨父親身邊,財務署臺北的地下金庫有三把鎖,其中一把鑰匙就在葉的手裡。另外一位是陳舜畊,在中國鐵路界是有點小名氣的,抗戰勝利後曾任津浦鐵路局局長,到臺灣後曾任臺灣省鐵路局局長。他影響我父親甚多,他與蔣家關係甚深,就像俞鴻鈞與蔣家的關係建立之淵源有周雍能,我父親與蔣家的關係有一部分是由於有雙方都熟悉的陳舜畊。舜老的姊姊陳志堅是蔣經國母親毛福梅的結拜姊妹,蔣經國在上海念初中時,就是由陳果夫與陳舜畊照顧的。筆者曾為他在《傳記文學》寫過一個傳。陳先我父親去歐州留學,當然也影響到我父親,他後來也去法國留學。

1926年,北伐軍一路破竹到上海,我父親承陳舜畊的介紹進入上海龍華衛戍司令部任少校秘書,司令官是白崇禧,而陳自己則到蔣介石身邊任機要秘書。有些奇怪的是,陳在上海這麼久,還去黃浦軍校教過書,應該知道追隨蔣和追隨白有多大區別,完全是不同系統的嘛。(幸虧後來父親離開白,去了法國唸書,回來後才被留法同學汪日章介紹到蔣的身邊。)次年6月入第4集團軍前敵總指揮部,還是少校秘書,而此時陳舜畊已離蔣去歐洲留學去了。行軍到保定時,指揮部取消,就失業了,其時北伐軍已入北平,統一在望,先父或因陳舜畊在歐洲之故,也決心出國留學。承白崇禧之助,在1928年替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給大學院(今之*)院長蔡孑民(元培,浙江紹興人,1868—1940),蔡元培給他一個特約編譯員的名義,月支薪100元作學費,自出國之日起支,使他有去法國留學的機會。那年10月,先父由上海乘輪赴法,因為在北伐行軍時“看到各地鄙陋情形,深感市政建設當為建國之重要一環”,就選擇進入巴黎大學法科附屬市政學院,兩年半後畢業,獲碩士學位返國。

服務國民黨政府與蔣介石夫婦建立的淵源(1)

父親嵩慶公在1931年夏天由法國回國,“經過幾個月的失業,飢不擇食,經友人介入鐵道部任文書科員一年餘”。據他告訴家人,每天無公事可辦,就到圖書室去唸書。但是筆者在2009年無意之間在網上發現,先父那一年不僅僅在圖書室讀書而已,也晉升了一級。

1932年11月,商務印書館胡愈之主編的《東方雜誌》發起“新年的夢想”徵文,向全國發出400餘封徵文信,尋求答案:“先生夢想的未來中國是怎樣?”回覆的142人中,有老舍、巴金、朱自清、梁漱溟、鄭振鐸、柳亞子、謝冰瑩、林語堂、張申府等近代史上知名人士,先父以一鐵道部的低階職員,不知何故在此《東方雜誌》裡也留下了雪泥鴻爪,這

《黃金秘境怎麼打》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