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頁)
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問過盧安克:“你寫過,中國農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太著急了。怎麼叫‘太著急了’?”
盧安克說:“來不及打好基礎,就要看見成果。”
我說:“會有人覺得那就太漫長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說:“小學老師教了一批一批,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在採訪他的時候,他說過:“如果想改變中國的現狀,然後帶著這個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這樣的,我不想改變,我沒有這個壓力。”
我當時一驚,擔心他墜人虛無:“如果不是為了改變,那我們做什麼?”
“當然會發生改變,改變自會發生,但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責任,不是壓在我肩膀上的。”
“改變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語。
“它壓著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說,“但你不這麼想的時候,它會自己發生。”聽他說話,內心長久砌起來的磚石一塊塊土崩瓦解——不是被禪悟式的玄妙一掌推翻,是被嚴整的邏輯體系,一步步,一塊塊,卸除的過程。
我問:“你原來也有過那種著急的要改變的狀態,怎麼就變了,就不那樣了?”
“慢慢理解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理解了就覺得當然是這樣了。”
“你對現實完全沒有憤怒?”
“沒有。”
“你知道還會有一種危險是,當我們徹底地理解了現實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棄了。”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還是因為想到自己要改變,所以沒辦法了,碰到障礙了,就放棄了。我也改變不了,但也不用改變,它還是會變。”
“那我們做什麼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這期節目後的留言裡,有一種共同的情緒,盧安克給人的,不是感動,不是那種會掉眼淚的感動,他讓你呆坐在夜裡,想“我現在過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
天中午在江蘇靖江,飯桌上,大家說到盧安克,坐在我旁邊的一個人也很觸動,但他說:“這樣的人絕不能多。”
“為什麼?”
他看上去有點茫然:“會引起很多的矛盾……他在顛覆。”
這奇怪的話,我是理解的。他指的是一旦瞭解了盧安克,就會引起人內心的衝突,人們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生疑問。盧安克並不是要打翻什麼,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我問過盧安克:“你會引起人們的疑問,他們對原有的標準可能不加思考,現在會想這個是對還是錯,可是很多時候提出問題是危險的?”
“如果怕自由,那就危險,自由是一種站不穩的狀態。”
“從哪兒去找到不害怕的力量?”
“我覺得如果只有物質,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質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
他在這次採訪中下過一個定義:“腦子裡沒有障礙才是自由。”
我曾以為盧安克有信仰,我直接問了,他笑了一下,說:“為了自己的靈魂和需要向神傾訴嗎?太自私了吧。”
他明確地寫過,很多人的信仰是沒有獨立個人意識的迷信,是一種提出條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麼,就得到什麼結果”,這是一種“教育上的誤會”,想要影響人類的精神,故意採取什麼固定的策略是無效的。
人們驚歎他的“神性”,這是與他最相悖之處,他認為人的內在毫無神秘可言。他在廣西的山村裡,把十幾本德文的精神科學的書翻譯成中文,就是想揭示精神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破壞和脫離精神依賴並得到獨立意識的手段就是相信自然科學。人們只有相信科學,才能獨立思考,才能在精神方面獲得自由。”這過程意味著人人可得。
在這期節目的結尾,我本來有一段串場。這是節目的常規格式,通常需要點明主題,這節目報題是以關心留守兒童的主題去報的,就得這麼點題收尾評論。我大概說“一個國家的未來,在小學課堂上就已經決定了”如何如何。
梁主任在審片的時候把它拿掉了。他說:“這個人不需要為他抒情,他的行為就是他的力量。”
年底常規,主持人都需要送節目去評獎,我說那就拿盧安克這期吧。對方好意打電話來說,這個主人公沒有做出什麼成果,不容易得獎,換一個吧。
我說,送這期節目是我們對評委的尊重,如果他們有興趣就看
《看見雪的心情短句》 第3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