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八) (第1/2頁)
陳健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如果說“第一個吃螃蟹”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建立過程,顯示出一定偶然性,
那麼,馬薩諸塞殖民地的建立過程,則可以讓大家看到成功背後的必然性。
馬薩諸塞灣公司所組織的移民船,會事先精確計算好航線和時間,以保證移民抵達目的地時,能夠正好趕上播種季節。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甚至會以近乎直線的選擇,頂著西風航行。
而在此之前,橫渡大西洋的航海者,一般會選擇先南下駛出西風帶,然後再借著東北信風前往新大陸。
問題在於,如果航海者的目的地是加勒比海地區,這一路線選擇是合理的。
但要是駛往美洲東北部的話,這條看似更順風順水,卻不得不繞一個大圈子的路線,
將花費更多的時間,並消耗掉更多物質,這些物質對登陸後的生存至關重要。
除了時間和航行路線的精心計劃以外,馬薩諸塞灣公司,還為移民的海上行程及登陸後的生活,做出了細緻周密的結構設計。
移民船上為乘客們配備的物質,包括:營養豐富的食物、不易腐敗的淡水及啤酒,
以及雖然不知道原理,但透過實踐感覺到,可以降低壞血病發病率的檸檬汁。
這一切做法,都是為了降低移民在旅行過程中的死亡率;同時,船上還會備齊登陸後,開展生產需的農具、馬匹、種子。
更讓人為之感到讚歎的是,移民的選擇同樣不是盲目的。
組織者要求每一批移民中,都包含有:木匠、鐵匠、醫生、裁縫···等技術移民,
以確保登陸伊始,殖民點就擁有確保其,運轉所需的各項技能。
技術上看,馬薩諸塞灣公司的做法,就好比是在做“諾亞方舟”式末日準備。
不同點在於,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要等到洪水消退後,再重建人類社會。
而清J徒們則是渡海到新大陸,新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國”。
儘管,有的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比如說,馬薩諸塞灣公司所組織的第一批移民,還是沒能趕在冬季之獲得第一拔收穫,
但為每一個環節所預留的冗餘量,如同時配備3名醫生,得以讓這些計劃外事件,不至於造成致命損害。
受益於超強的組織力及計劃性,僅僅用了10年時間,馬薩諸塞灣公司就成功的,向波士頓及其周邊地區,運送了名移民。
要知道,在整個17世紀,新英格蘭地區所接收的移民,也不過人。
馬薩諸塞灣公司這次歷時十年的大移民工作,算得上是大航海時代最成功的案例。
與南部殖民地的做法相對比,更能彰顯清J徒們的成功之處。在此之前,包括“倫敦公司”、“普利茅斯公司”在內的,
整個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的移民工作,幾乎可以用“災難”二字來形容。
如果說,前往新英格蘭的清J徒們,一開始就是抱著新建家園的目的,併為之做準備的話,
那麼,最初前往新大陸的英國人,從上到下更多抱著的,則是探險發財的目的。
整個移民的過程,缺乏組織性和計劃性。
甚至在登陸之始,不是傾盡全力籌措過冬的物質,而是分出寶貴的人力去尋找黃金。
雖然說,幾乎每一個遠渡重洋者,都渴望得到黃金,但你們永遠要明白一個道理:活下去是一切的前提。
無序造成的最直接影響,是弗吉尼亞公司在運作過程中,所造成的巨大人力資源浪費。
據統計,有高達80%的移民,會在跨越大西洋時及最初的開拓過程中死亡。
英國在1624年,取消”弗吉尼亞公司”的特許權,將南方殖民地變成成為“皇家殖民地”,
將北方殖民地交給“新英格蘭理事會”管理,一定程度也是因為無法坐視這種消耗的存在。
然而變身成為“皇家殖民地”後,南方殖民地的人力浪費情況,依然沒有得到太大改觀。
對於跨海而來的移民來說,海灣往往是他們開拓殖民地的第一站。
在北方或者說“新英格蘭”地區,殖民地的建設是圍繞著“馬薩諸塞灣”進行的。
而在南方,殖民地則是沿詹姆斯頓左近的“切薩皮克灣”推進,行政上,則包括後世的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
這一殖民地因此被稱之為,“弗吉尼亞殖民地”或者“切薩皮克殖民地”。
《移民諮詢》 第九百零九章 米國的建立(二十八)(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