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8章 摩托車 (第1/2頁)

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摩托車應該是80後和90後不能磨滅的記憶,尤其是農村子弟,基本都會與其打交道。 米雲家在1999年才有一輛摩托車,還是99年全村搬遷的時候,小舅留給我家的,用來抵償我家的一筆借款,不知道是什麼牌子,當時農村土話喊的就是南方和南亞,在那個年代算好車,接近上萬買的,小舅騎了兩三年,效能還不錯,不記得多少年才壞,預計是我高中和大學以後才壞,一直都有修補,應該到米雲家又騎行了十年,應該是日系車輛。 米雲與摩托車的交集不多,米雲家是米雲初二的時候有一輛摩托車,到米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都沒有騎過一回,十多年沒有碰過摩托車一回,倒是結婚初期主動碰了一回,買了一輛摩托車給岳父,然後在賣方的介紹下,幾分鐘就學會了騎摩托車,也就騎了十幾分鍾,在幾個農戶家的道場跑了幾圈,三十多年就騎了那麼一回摩托車,米雲家住在縣城十多年,還是有一輛摩托車,父親出門還會用,儘管被偷和交警沒收過幾輛 也一直保留摩托車,前十年用小舅留下的摩托車,後十年間大概換了六七輛摩托車,都是日系的鈴木居多。 米雲雖然二十多年只騎過一回摩托車,但坐過摩托車確不計其數了,從小到大都坐過,在第一個村子的十年,表哥就不知道在哪裡找到的摩托車,在河堤上上載我玩,還坐在摩托車上,放炮衝丟在河裡,那時候的炮衝質量很好,哪怕很小的炮衝在河裡都留下了大片的水花。 另一個村子的時候,表哥也騎過摩托車在河堤上載過我,都是開的飛快,摩托車的最高時速,耳邊只能聽到風聲,米雲第一個村子的學長也騎過摩托車載我,儘管學長當時的雙腳還不能夠著地板,有著深刻的記憶。 米雲家擁有摩托車的二十多年時間,米雲基本不碰自家的摩托車,就是不主動騎,反倒是28大槓比米雲高的腳踏車,二三年級就學會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不去騎,實際上也就是結婚初期,人家師傅教了下怎麼掛檔,怎麼給油,三分鐘就學會了,騎了幾圈和十幾分鍾,基本上不用怎麼教,就能獨立騎走大摩托車,反倒是小米雲三歲的弟弟,經常會騎家裡的摩托車,反正米雲自己幾十年就主動騎了一回,十幾分鍾,也只臨時學了一兩分鐘掛檔和給油。 米雲自己對摩托車的興趣不高,不知道什麼原因,反正至今也不知道,但這麼多年,三十多年來,基本上每年都會坐幾次摩托車,米雲與摩托車的故事就講這麼多,興致不高,下面科普一下摩托車在農村的影響,和摩托車的現狀。 八十年代中後期,改革開放的浪潮帶動了一些有頭腦的人,很多人成為後來的萬元戶,人們手裡開始有了錢,也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那時交通設施還比較落後,摩托車無疑成了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小舅家不知道是不是村裡的第一家擁有摩托車的,但肯定是我們隊裡最先有的,小舅家還搞了一套家庭KTV和音響,在2000年以前的村裡和隊裡都是稀少,基本沒有,那時候經常有人去唱十三不親,舞女淚,和十二大美女的歌曲,只有這麼一點印象了。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輛用來代步的汽車,而摩托車這種無法為家人遮風擋雨的交通工具,似乎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但在農村,摩托車還是主要的代步工具,也是收入來源,鄉鎮的摩托車出租大軍現在依然活躍。 現如今摩托車似乎更多的是,年輕人彰顯自身“特立獨行”的性格的一種工具了。 但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摩托車不僅僅是代步的工具而已,它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因為國內的摩托車很多都是依靠進口或者合資組裝的方式進入國內,而本田的名氣也是很響亮的,特別是本田系列的摩托車開始進入市場後,因為質量穩定所以受到不少的喜愛。相對於老款車型,本田從70CC到150CC都相繼進入國內售賣,剛開始是以原裝進口到國內的,後來才慢慢以合資的方式在國內生產。 本田、雅馬哈、川崎、鈴木作為日本摩托車製造的四大巨頭,每個品牌的名氣在世界上都是很不錯的,口碑與銷量都是能得到認可。回想當年的國內摩托車市場,大部分都是一些進口的本田、雅馬哈、鈴木等小排量車型,其中大家所熟悉的本田嘉陵、CG125、鈴木GS125、鈴木AX100等。 不過由於當時國內對摩托車需求量激增,很多外資摩企開始在國內與摩托廠合作,以合資、技術共享的方式授權工廠製造各大品牌的摩托車。 相對於早期的摩托車市場,大都是以進口的方式來到國內,到後來才開始合資製造的,比如本田系列的CB125T、CG125型號。像這兩款車型都是90年代在國內很有名氣的型號,排量雖然不大,但是動力無論是城市的街

《80後的回憶冷飲》 第68章 摩托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