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九九章 遼鎮出手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到聯軍西路軍覆滅的次日中午,率領東蒙諸部聯軍的主力停留在大寧衛舊城,等候各路哨探訊息的科爾沁臺吉齋桑,首先等來的還並不是西路軍覆滅的訊息,而是他的次子察罕戰死的訊息。

齋桑的次子察罕,此前奉命率領所部一千二百餘騎,先行回師科爾沁的大後方,因為後方情況緊急,察罕領命之後,輕裝上陣,立即出發,而且也沒有老老實實地沿著老哈河東岸的原路返回,而是選擇抄個近道,想從三座塔的西北邊緣繞過,然後到敖漢部的駐牧之地補充給養,之後一路往北趕回白音套。

察罕的心情當然可以理解,後方不僅有自己父親的部眾妻女,也有自己的部眾妻女,哈日珠拉作為他的妹妹被搶,他可以不在乎,但是察罕自己的妻女卻是不能讓人搶了。

這樣的心情雖然可以理解,但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之上,卻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夠倖免於難。

察罕的死是他自找的,因為他千不該萬不該往東抄近道,企圖繞過三座塔北上。

三座塔,是草原部落的叫法。它在大明的名字,其實是營州前屯衛,而它在後世正是遼西的朝陽。

因為這個地方儲存有遼代修建的三座白塔,所以附近的蒙古部落都管這裡叫三座塔。

三座塔在還是大明營州前屯衛的時候,當然駐守有明朝的軍隊,但在營州衛內遷到薊鎮關內的時候,三座塔的明軍衛所早就廢棄了,如今並無常駐的明軍。

直到鹿善繼督師薊遼之後,一方面按照皇帝的旨意重修義州城,一方面又安排陳仁錫帶人前往邊牆之外的營州後屯衛設立榷場,為了防備東蒙古諸部對修建義州城的襲擾,鹿善繼才不定期地派出一些遼東鎮的明軍遠哨,前往三座塔的周邊哨探巡邏。

這個情況,齋桑當然是知道的,就在察罕臨行之前,齋桑也跟他交代過,要他注意不要靠近三座塔,因為這個地方曾經出現過遼鎮明軍的精銳哨騎夜不收。

夜不收,是明朝萬曆以來遼東鎮特有的兵種,多由一些技高人膽大的亡命之徒組成。

這些人敢於單槍匹馬或者三五成群地奔波千里,深入敵後,刺探敵方軍情,或者刺殺敵軍將領。

這些人在軍中享有的待遇最高,然而執行的任務卻也最危險。

因此,凡是出現明軍遠哨夜不收的地方,必定都是遼東鎮最可能要用兵,因而對敵人來說最為危險的地方。

但是察罕對此並沒有放在心上,而且他對於遼東邊牆附近諸部,比如庫倫、奈曼等部,面對大明時的謹小慎微模樣,也是萬分鄙視。

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察罕來說,他絕對不會因為三座塔的周邊曾經出現過明軍的精銳哨騎夜不收,就放棄這條近道和到敖漢部的補給,而白白多走二百里路,多耽擱上一整個夜晚的時間。

而這一點,恰恰就註定了他的選擇是一條不歸路。

察罕是在三座塔西北六十里敖連河的源頭處附近遭遇埋伏的。

且說陳仁錫從遼東鎮左路統制官林茂春那裡要了五千騎兵,同時將西出邊牆救援喀喇沁諸部的情況快馬報給鹿善繼。

兩天過後,經過鹿善繼的同意之後,陳仁錫很快就率領著自己的監軍標營兩千和遼鎮左路騎兵五千共計七千騎,各帶輜重,浩浩蕩蕩地離開了本就距離遼東邊牆不遠的義州城。

離開義州城一天之後,七千大軍帶著輜重,沿著大淩河逆行往西,從大定堡邊門出了邊牆。

遼東邊牆最早修於明成祖永樂年間,主要是用於劃定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地與東北蒙古、女真等部落之間的一條軍事分界線。

明成祖之後,為了防備兀良哈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擾,遼東邊牆不斷加長,最終形成了一條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北至開原衛、長達一千七百餘里的簡易邊牆。

當然,到了崇禎元年的時候,除了遼西的這段邊牆還存在以外,原本與遼北、遼東女真各部劃分界限的邊牆早就被建虜突破了。

出了大定堡的邊門,陳仁錫一行繼續沿著大淩河往西行進,又過了一天之後,趕到了預定中的駐軍之地三座塔,也就是明朝初年設的營州前屯衛,後世的朝陽。

三座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本來也曾是明初朝廷經略蒙古的一處重鎮,只是如今營州衛內遷將近兩百年,曾經的軍事重鎮如今除了遼代修造的三座白塔之外,已經沒有什麼完好的建築了。

然而城垣雖然破敗,也好過在荒郊野外紮營露宿,畢竟九月下旬的草原,天氣已經開始轉冷了。

陳仁

《日月當空的意思》 第一九九章 遼鎮出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