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8部分 (第1/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換岢晌��狻『匣鍶恕! “滄詠楸戎芪男�源螅�1912年出生於上海的世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 育。 1938年,在商行任高階職員的安子介,攜妻子兒女逃避戰亂來港。安 子介先後在香港的銀行和貿易行做事。 安子介回憶道:“我當時像海洋中被大浪衝擊著的一粒穀子。大浪把我

… 頁面 192…

衝到哪裡去,我就在哪裡著陸。以當時的年紀來說,這也是一種冒險。” 3年後,日軍長驅港九,安子介攜妻兒再次逃難,歷經艱辛來到重慶。 滯留內地期間,安子介做過政府公職人員和商館職員。 1948年冬,國民黨在遼瀋戰役中徹底潰敗,淮侮戰役相繼打響。安子 介明白,國民黨大勢已去,敗局已定。 安子介帶著家小及細軟,再次來香港避風。安子介和一些上海朋友, 創辦了一間貿易公司。 從1949年初起,遷港的內地移民勢如潮水。香港充斥南腔北調,除百 年不衰的粵語外,最易聞及的是吳語。上海人多憑著吳語而互相結識,在 異地他鄉,局勢紛亂之中見著老鄉,自然格外親切。” 上海人常常聚集在一起,談起國事家事及眼下的處境。周文軒與安子 介等人,就是在這種場合認識的。 原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唐翔千曾回憶道:我們在上海都還算體面人物, 來到香港,除了一雙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香港人滿為患,物價飛漲, 我們只能租簡陋的房屋住,為衣食憂愁。香港的本地人,把種種不是歸咎 於內地人,內地人遭致歧視,也是難免的。不過廣東人這點好,你幹事業 他們不會拆你的臺,大家公平競爭,不分南北東西,這便是香港。 當時安子介這個圈子,有唐翔千、周文軒、周忠繼、張叔成等人。他 們原在上海,都只是一般的有產階級。周文軒說:“我們在擁有花園住宅的 香港人面前,簡直就是窮光蛋。” 大家聚一起排遣心中的憂患,宣洩對現實的不滿。排遣也好,宣洩也 好,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他們自然想到紡織業,這似乎成了上海人的世襲領域。他們中間,只 有周文軒曾在上海的染廠做過化驗員,算是一個專業人員吧。就憑這一點, 大家聚股在青山道開設華南染廠。安子介做董事長,周文軒做總經理。他 們也是那時與陳廷驊正式有交往的,染廠從陳廷驊的南豐紗廠購進棉紗, 染色後,再賣給布廠織布。 染廠是吃水大戶,紡織業的業主皆視染廠為險途,周文軒回憶道:“那 時,開業要經過一番困難,因為香港缺乏飲用水,我們要泵取山水,才能 解決困難,有時候,由於擔心染廠無水供應,睡夢中也會驚醒。” 脫穎而出 我們研究當今的香港滬籍鉅富,會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當 中,幾乎沒有一個是老上海的世富豪門。 來香港的上海大亨中,有這麼一類人,坐吃帶來的資產。他們除了偶 爾涉足炒股炒金外,絕不染指實業。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認為積攢財富 終究會剝奪殆盡;他們對香港的地位持懷疑態度,不指望在香港東山再起。 顯然,即便他們帶來的是一座金山,也會坐吃山空。 然而,大部分老牌資本家仍兢兢業業在香港重新創業,他們資本雄厚、 經驗豐富,還帶來一批貼心的專業人才。但是,他們最終擠入億萬富豪行 列的,寥寥無幾。 我們從陳廷驊、周文軒、安子介等人的發跡史中,或許能找到部分答 案。

… 頁面 193…

陳廷驊作風穩健但不保守,他看好棉紗市場,千方百計融資,不怕負 債擴大規模。南豐紗廠創立之初 (1954年)資本額才60萬港元,1956年投 產時,環錠不到6000個。到1960年,南豐的環錠逾5萬個,資本額為600萬 港無,數年之間就膨脹10倍,一躍成為同業的大哥大。 陳廷驊雖是貿易商出身,不像其他老廠有從上海帶來的老技師。但他 勤勉好學,不受固有經驗的束縛,善於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終於成為有 創新意識的技術專家。他設計出品四至六支粗棉紗,售給毛巾廠織成毛巾、 毛巾毯、浴巾等成品,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 陳廷驊始終咬著世界新技術潮流走。1970年,國外發明“空氣紡錠”, 效率比傳統環錠快幾倍。陳廷驊大量購入空氣紡綻,不惜淘汰舊機器。1979 年,南豐月產棉紗達到1。6萬包,為建立之初的40倍,

《香港商戰的小說》 第3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