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頁)
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頻繁,最長一次停電4個月。居民無法聊生,紛紛外逃。 日軍開始限制人口外流,後無法解決供應,強迫驅趕居民出港。另外,抓 “抗日分子”與誘騙華工,押運到日本及日本佔領區做苦役。 日軍在香港設立慰安所500餘間,除日本、韓國、中國內地的婦女外, 還有不少香港婦女遭日軍蹂躪。 日軍在香港實行軍用票制,規定2港元兌換軍用票1元。不到1年又宣佈 4港元兌換軍用票1元。到1943年6月30日,日軍宣佈一律停用港幣,使用軍 用票。居民所擁有的港幣,結果變成一把廢紙。日軍借軍用票搜刮了香港 大量財富,居民深受其害。 二戰時,澳門偏安一隅,外逃的港民多去澳門。在外逃港民抗議日軍 暴行的集會上,一位志士說:“英國人做海盜佔領香港,但治理香港還頗有 紳士風度。而日本人,從佔領到治理,徹頭徹尾就是強盜!”在日治的3年 多時間,香港淪為人間地獄,人口從戰前的160萬人,銳減到60萬人。 香港早期的陸地交通工具,首推轎子。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香港只 有婉蜒起伏的山徑,除了轎子,什麼交通工具都無法通行。其後港府開山 修馬路,也只是沿海的一條皇后大道。 1843年,英人從馬尼拉運來馬匹馬車,往返於中環與銅鑼灣。馬車的 線路有限,且價格昂貴,仍是中國的古老轎子大行其道。 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香港出現黃包車 (港人多叫其為車仔),黃包車 較馬車靈活,價錢又低,很快在香港流行開來。到1896年,登記掛牌的黃 包車為585輛。 現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山頂纜車與有軌電車,分別出現在上世紀末 和本世紀初。纜車公司與電車公司均由洋人經營。這兩種交通工具有個最 大的缺憾,就是必須行走於固定線路。 火車較電車稍晚幾年出現,線路也是固定的,由南九龍油麻地總站過 羅湖橋通往廣州。火車用於遠端運輸,不作為市區交通工具。 真正使市區交通發生質的變化的,是汽車的出現。不過這種變化較漫 長,最初的汽車是奢侈品。
… 頁面 112…
香港第一輛汽車出現於1909年,車主是富裕的英國醫生羅保。這種老 爺車的外形古怪,其實是當時馬車的變種,只不過配有動力裝置而已。車 速為10英里,比馬車稍快點。羅保駛車去跑馬地兜風,圍觀者人山人海, 彷彿爭睹賽馬。羅保大出風頭,神氣活現。 汽車大約用了3個月就壞了。羅保請馬匹將汽車拉回私邸。羅保狼狽不 堪,當時香港無人會修汽車,汽車便放在私家花園供人觀賞。很多人斷言, 這種昂貴的時髦玩意,成不了氣候。 1911年,港督盧押的座車從英國運抵香港,司機與修車師同時到達, 這是香港的第二輛汽車,這輛車比羅保的更高階,效能更好。到次年,香 港的汽車猛增到12輛。車主多為洋人,唯有一輛歸華人所有——太白樓主 李寶龍。 1913年,香港開始出現貨車和公共客車,車主是清一色的洋商。其後, 汽車貨運業與客運業蓬勃發展,基本是洋商一統天下。那時,連眾多的華 人都說這樣的話:“這種洋車只能由洋人來包攬,我們華人只配經營轎子與 車仔(黃包車)。” 中華巴士 中華汽車公司又名中華巴士公司。中華已士公司的創始人是顏成坤與 黃旺財。 顏氏、黃氏都是從事交通運輸業的,顏氏是從事陸地交通,開辦顏氏 轎行:黃氏則跑海上運輸,有一間黃記船務。 顏成坤父親是香港最早一批轎行業主。那時的轎子分私轎與公轎兩種。 私轎自然是大戶人家的專轎,轎伕穿主人家的號衣,一路奔走,一路吆喝, 煞是威風。公轎是專門載客的、分簡易與豪華兩種,什麼價錢坐什麼轎。 那時的洋人,也都喜歡坐豪華轎,坐轎的感覺迥異於乘馬車,下面有4個壯 漢扛著,人上人的感覺袖然而升。況且,馬車去不了的地方,轎子都能暢 通無阻。 轎行傳至顏成坤手中已有相當的規模。顏氏轎行又是轎行中的特殊行 業,它只做租轎生意。租轎者,一是置不起轎子的貧窮華工;二是辦大事 的有錢華人,多時要祖百分頂。每日清晨,轎行外有許多窮人守在那兒, 租轎的管家租好轎子,隨時可配齊轎伕。轎伕穿轎行的號衣,辦事時,百 餘頂轎子排成長龍,浩浩蕩蕩,蔚為大觀。 顏成坤隨父親打理轎行生意時,正是汽車蓬勃發展的歲月
《香港十大商戰電視劇》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