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精靈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黨中央的一系列戰略決策表明,我國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環境容量成為區域佈局的重要依據,環境管理成為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環境標準成為市場準入的重要條件,環境成本成為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因素。這些重大變化,都標誌著環保工作進入了以保護環境最佳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環保事業的發展,實行歷史性轉變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推進歷史性轉變已經成為時代進步的迫切要求。

歷史性轉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產物。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單純的經濟增長“見物不見人”,遮蔽或偏離了發展的根本目的,也就背離了經濟建設的初衷。只有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擺上“並重”的位置,在實際工作中同步推進,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歷史性轉變是完成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戰略任務的必然要求。《 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指出:當前中國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仍在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減弱。正在以歷史上最脆弱、最嚴峻的生態環境,供養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負擔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活動,造成了最嚴重的環境資產損失和經濟損失,生態和環境安全成為影響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國21世紀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這就決定著必須採用更加珍愛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一項重大的戰略選擇,它要求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規律,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正是基於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客觀要求提出來的。

歷史性轉變是新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過渡的關鍵時期。根據國際經驗,這個時期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又是一個“矛盾凸現期”,同時,也是環境壓力最大的時期。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人與自然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而且也會加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不具備發達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發展環境,我國所面臨的環境挑戰,比任何一個大國在工業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形勢都更加嚴峻。也不具備發達國家現在改善環境的條件,透過向發展中國家採購汙染密集型產品轉嫁汙染。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不能走,也根本走不通。高代價、低效率的環保道路不僅會斷送我國環保事業蓬勃發展的前程,而且會嚴重擠壓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並最終危及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擯棄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堅持以保護環境最佳化經濟增長,是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道路的唯一選擇。

歷史性轉變是當今世界最新環保理念的集中反映。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世界各國共同保護環境的征程。1992年的里約環發大會,世界各國達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共識。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將相互協調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在30多年的發展程序中,人們逐步認識到單靠末端治理不可能根本解決環境問題。隨著汙染預防、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提出,環境保護戰略出現了重大轉折:從單純的解決環境問題轉向將發展與環保協調起來,環境保護覆蓋範圍由末端治理向生產、消費的各個領域延伸,由微觀控制向宏觀控制拓展。以源頭預防、全過程控制和廢棄物資源化來替代末端治理成為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汙染控制政策體系越來越趨向綜合化、多樣化,並強調政策的靈活性。特別是強制性政策與經濟激勵手段相結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歷史性轉變的提出,吸收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經驗,借鑑了國際社會環境保護理論的有益成果,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環保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事業前進的潮流。

轉折點上的歷史性抉擇(4)

在深刻了解歷史性轉變產生背景的同時,也要

《機遇與挑戰案例》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