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肥力耗盡時,他們就得遷移,重建村莊。經常的遷移使他們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掌握。村裡的長者儘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給每個同堂家庭。每個同堂家庭都由若干家庭組成,這些家庭一起勞動,然後按需分配產品。這是個典型的實行平等主義的部落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都沒有任何重大差別。

當有些家庭仿效東面的鄰居改種水稻時,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天然水田的面積很有限,無須投入整個同堂家庭的勞動力,因而這種新型的農業就由某些家庭單獨經營。他們一年到頭在水稻田裡勞動,不再把田歸還村莊,重新分配。由於適合種水稻的田地很少,從前無階級的塔納拉社會現在分裂了:少數人成為土地所有者階級,而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希望得到這種更能生產糧食的土地。

當種植旱稻的農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遷移,而種植水稻的農夫仍留在原來的小塊土地上時,這一階級分裂更為明顯了。戰爭也由於這種新型的經濟而受到影響,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複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團的侵擾;並致力於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因為奴隸正顯示出一種新的重要性。早先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經營農業時,奴隸派不上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可以把奴隸派到田裡,讓他們一年到頭地勞動。早先的民主也由新發展起來的社會取代了;在這新社會的頂端是專制國王,國王的下面是貴族,他們擁有國王分給他們的土地,然後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平民,社會的最底層是奴隸,由戰俘和他們的後代組成。最後,隨著財產成為提高自我的唯一手段,逐漸形成一系列新的社會準則。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最後寫道,“從塔納拉村落到塔納拉王國,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在經常遷移、自給自足的塔納拉村落,沒有階級,只有牢固的同堂家庭;而到了中央集權,臣民定居的塔納拉王國,社會由於經濟差別而分裂為階級,門第有如禮儀,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當一步一步地追溯塔納拉人的整個轉變的來龍去脈時,我們可以發現,轉變的每一步都是由種植水稻引起的。”

塔納拉人的轉變過程,只是公元前四千紀時瓦解中東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最終導致城市革命和文明出現的那個轉變過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二、美索不達米亞發源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山巒重疊。在那裡,人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從而完成了農業革命。在那裡,人們現在又開始第二次偉大的冒險,他們從山區遷移到大河流域,逐步發展起新的、生產率更高的灌溉農業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的社會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文明的出現。

從高地遷移到低地,使新石器時代的農人們遇上了一系列新問題,如:降雨量不足,烈日蒸曬,河水定期氾濫。沒有建築用的石塊,等等。但是低地的長處超過了它的短處: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木材,不過這些木材的質地不太好;那裡的蘆葦蕩裡,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這一新環境中蘊藏了很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就是一種挑戰。最早的農人們以適應環境的非凡本領成功地響應了這一挑戰。公元前四千紀時,他們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技術進步。

在山巒重疊的高地種植農作物時,降雨量還勉強夠,但到了地勢很低的流域地區,降雨量則非常不足。要耕種這片肥沃的沖積上,就必須實行農業灌溉,所以最早的農人們開掘溝渠,把大河裡的水引到田裡。結果,農作物的產量較他們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奪得的產量要高得驚人。公元前2500年的文獻記載說,一塊大麥田的平均產量是播種量的86倍!食物比過去充裕多了,品種也比過去多多樣,而且,由於實行農業灌溉,食物的來源也比過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意味著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又使更多的灌溉溝渠,更多的新農田,更多的食物成為可能。

在灌溉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新興的冶金術也被逐漸掌握。冶金術對燧石罕見的流域地區的移民們來說,用處特別大。最初,他們把天然金屬看作是極其堅韌、可鍛的石頭,用反覆錘打和磨製的方法對其進行冷加工。直到他們學會用熔鍊的方法從礦石中提煉金屬時,才開始有了真正的冶金術。最早提煉的金屬大概是銅。後來人們發現,銅經過熱處理能成為液體,並能表現為各種容器或模型的形狀;而冷卻後,銅又變

《1500年全球通史》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