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修史 (第1/2頁)
算不準不要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夏文明之所以從未間斷,不僅是因為文字承載了文明,也是因為我們擁有不間斷的歷史記載。自漢以來,為前朝修史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王朝更替,哪怕異族入主,這個規矩亦從未改變過。金滅遼,宋滅金,大宋必然要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金國1115年建國,到1196年滅亡,不過八十年。儘管任何王朝的國祚不會超過三百年,但八十年實在是太短了些。大遼享國二百多年,算上西遼差不多三百年,卻不能這麼算。東漢西漢,東晉西晉,南宋北宋,盡是皇族延續,若是能算作相同朝代,為何要分東西南北?這麼算的話,金國在扶桑延續政權,要是還稱作什麼金,那麼金國還沒滅亡嗎?遼史會加進西遼,西遼與大遼要明確區分開。趙盞不會讓蒙古人踏入大宋土地,蒙古政權的歷史未必有人去修了。頂多作為外族政權,處在零星的篇幅當中由後人去拼湊吧。 這年冬大宋開始著手籌備脩金史和遼史。朝廷下旨建立史館,洪邁監修,任主纂官館事。史館其他同修人選之後議定。洪邁不再擔任學部尚書,侍郎陸九淵升為尚書,負責學部工作。按照以往修史規則,通常以宰相或者副相作為監修。洪邁為尚書職,級別不夠。但趙盞有意將他作為宰相培養,讓他負責修史,也沒人說什麼。何況,戰亂平定,閣臣忙於治理國家,哪有多餘精力監修?修史是大事,更應全心全意,不可分神。七名閣臣誰都少不得。這是官修正史,主要參與修史幾人將獲得署名,流傳於後世。進入史館,參與了修史,哪怕沒能署名,依然是備受敬仰的人物,夠吹幾輩子牛了。修史的機會百年難遇,天下才子聽聞,都擠破腦袋要進史館。那些學識淵博的大學者不用說,多數修史官員主要從國子監和秘書省中挑選,其餘少數名額會考慮民間學者。如同千萬人過獨木橋。自認為有能力的民間學者拼盡全力應試,希望一飛沖天,獲得官身。歷史知識替代了四書五經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可人數仍舊極多,比科舉還要困難數倍。 年前,議政廳進行年終會議。對過去一年進行總結,安排來年的工作重點。明年的重點任務是對付蒙古人,沒有異議。大宋未與蒙古直接交戰,兩國算是和平鄰國。下面的人或許認為滅了金國,大宋可高枕無憂。根本沒將蒙古人放在眼裡。閣臣卻不敢輕視了蒙古人。趙盞早前說過,蒙古人是大敵,恐怕比金人更難對付。今日來看,趙盞或許是太高看了蒙古人,至少是太高看了此時的蒙古人。現在的鐵木真還年輕,蒙古人還沒開掛,軍事實力未必弱於金國,但經濟實力無法相提並論。戰爭需要消耗大量金錢,縱然蒙古騎兵消耗得少,也經受不起失敗。他們發動戰爭正是為了劫掠金銀,要是沒能劫掠金銀,戰爭就是失敗的。大宋完全具備以逸待勞的優勢,而趙盞不希望戰爭發生在大宋境內。他堅持要出去打。要想出去打,騎兵作為主力部隊,需格外重視。大宋二十萬騎兵,戰馬勉強充足,是不是該增加騎兵數量?再次成為了議題。趙盞主張兵在精,不在多。二十萬騎兵,每名士兵分配三匹戰馬,勉強支撐得起長途奔襲。增加騎兵數量,每名士兵的分配的戰馬數量就會減少,直接影響了戰力。再說了,蒙古人那邊到底怎麼回事還不明確,知己知彼,方能有所應對。等到探明瞭蒙古人的實力,再議不遲。蒙古人大機率不會直接與大宋開戰,這對蒙古人沒有好處。大宋佔據主動權,有充足的時間想辦法。 趙盞問趙汝愚:“東北地區遷移多少人了?”趙汝愚答道:“按照朝廷的安排,二百萬人全部遷居完成。陸續有很多百姓前往,加上之前的居民,東北地區有百姓六百餘萬。”趙盞問:“耕地夠用嗎?”趙汝愚道:“朝廷運輸了大型蒸汽機過去開墾,效果顯著。那邊冬天來得早,如今不能開墾,需要等到春天雪融。眼下耕地夠了,要是再有百姓過去,不好說。”趙盞道:“司農寺裡的玉米種子發放如何了?”趙汝愚道:“正在有序進行。東北地區全數發放,餘下的發給其他地區。”趙盞問:“司農寺教授種植玉米的官員到位了嗎?”趙汝愚道:“年後會陸續前往,不會耽擱了春耕。”趙盞道:“常平倉時刻關注市場部糧食價格,該擴建就擴建,別為了省錢鬧出問題。要是市場糧食價格出現太大波動,影響了民生,常平倉又無力應對,我要問責。”趙汝愚道:“臣已安排下去,各地都在繼續擴建。”趙盞道:“防火防水防鼠,我不多說了。重點防碩鼠,他們敢偷我的米,我就要他們的命。在這方面不留情面,我最恨貪腐糧米的人。”趙汝愚道:“官家放心,臣會通告下去。” 趙盞問陸游:“陸相,去年貪腐情況怎樣?”陸游道:“死罪八人,下罪大小官員四百多人。未下罪懲處官員一千一百多人。官職最高正四品。”趙盞道
《回到南宋做皇帝趙洞庭》 第277章 修史(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