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87章 改變生活習慣 (第1/2頁)

算不準不要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近趙盞很犯愁。一個人太貧窮,沒有錢花,沒有飯吃,會犯愁。一個人太富有了,錢花不出去,飯吃不完,也會犯愁。貧窮有貧窮的煩惱,富足有富足的煩惱。趙盞就肯定屬於後者,大宋現在太富足了。國庫收入不必說,每年的稅收就有六千多萬兩銀子,且年年增長。這還不算北方新收復的地區。從前大宋的糧食算是充足,足以應對一般的大災年。卻也說不上太充足,至少趙盞認為遠遠不夠。他最開始就想要東北方那片黑土地,他相信有了那片土地,能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現在他如願以償,他計劃的沒有錯。去年朝廷遷居到東北方二百萬人,還有許多百姓獨自前往,與當地百姓加在一起差不多六百萬人。六百萬人種植玉米,所得糧食竟佔據了大宋全年產量的二成。要知道大宋人口達到了一億。六百萬人創造二成的糧食產量,是個奇蹟。 六百萬人根本吃不了這麼多糧食,因運輸艱難,距離遙遠,沒法完全將多餘的糧食運出來。車馬延綿數百里,部分糧食運到了河北山西陝西一帶,確保整個北方不會出現饑荒。大多數糧食就地儲存,在遼陽和隆州修建了大型糧倉。只要沒有大雪封山,從東北方運輸糧食的工作一刻未曾停下。朝廷說過,東北方會成為大宋最富足的地區之一。有了如此豐收,遷居東北的百姓極多,到了春天統計,達到了一千萬人,佔了大宋總人口的一成。這裡不僅有成片的黑土地,還有數不清的漁產獵物。縱有千萬人口,依然算得上地廣人稀。百姓到了東北方,立刻就不缺吃穿了。朝廷也鼓勵百姓流動,人口增長的速度超過了預期。這成了趙盞急需解決的問題。東北方人口迅速增長,多從事農業發展。六百萬人能創造佔全國二成的糧米,一千萬人種植的糧米必定更多。糧食多了當然好,難在運輸能力跟不上。十分之一的人口,留下十分之一的糧米,多出來的要分配到全國各地。怎麼分配到全國各地?東北到嶺南,天南地北,幾千公里,且隔山隔水。一車糧米啟程,怕是沒等到黃河,就吃沒了。眼前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利用水路運輸。 京杭大運河未通,阻礙了南北內河運輸。朝廷給都水監下令,春耕後,徵調民夫,疏通京杭大運河。需要多少民夫徵調多少,國庫動用應急銀子專款撥付。春耕後完成不了,秋收後繼續。年底不能完成,朝廷將要對都水監問責。滅金之前,都水監基本將南方的航路疏通了。如今朝廷給了很大的扶持力度,北方的航路疏浚不成問題。用不著秋收後,夏天就能解決。都水監表示有十足信心,定不負官家所託。朝廷還下旨在東北最南部選址建造港口,名遼東港,設立遼東市舶司。在隆州以北建立新的城市,名阿城,安置新遷居的百姓。整個東北地區劃分為東北路,隆州為首府,建立轉運使司等各級衙門。東北路農閒時,主要任務是修路,四通八達的官道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在東北地區設立行政衙門管轄,在滅金時就該做了。拖到現在,是趙盞仍擔心蒙古人。在蒙古騎兵攻擊的範圍內,東北路不安全。徹底解決了蒙古人,大宋內外才算是穩定了。趙盞尋不到攻擊蒙古的機會,他也認為時機還沒到。兩國來往密切,交流頻繁,他需要時間逐漸改變了牧民的生活習慣,已經奏效。邊境地區聚居牧民在快速增長,從三十多萬增長到五十萬,五十萬增長到了六十萬。這個數字超過了蒙古人總數的一半。鐵木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他沒有好的辦法。說讓蒙古牧民先種地,渡過饑荒難關。等有了充足牛羊,再回去繼續放牧。可蒙古的牛羊非但不充足,反而在不斷減少。每天數不清的牛羊在烏蘭察布交易,從烏蘭察布到雲中的商路上,牛羊群從未斷過。鐵木真根本拿不出充足的牛羊讓蒙古牧民迴歸到曾經的放牧生活了。 幾乎所有蒙古部落都在邊境貿易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有意擴大貿易量。鐵木真若以可汗的名義,不許出售牛羊,不僅要得罪了大宋,還會得罪了自己人。一旦內外交困,他無論如何承受不起。沒有牛羊分給牧民放牧,就不能禁止牧民定居耕種。去年耕種的牧民獲得了大豐收,本息償還了借來的糧米,繳納了糧稅,依然有餘糧。他們將糧食帶到烏蘭察布販賣。宋朝律法不準出售糧食,卻准許收購糧食。宋朝去年糧食產量劇增。物以稀為貴,糧食太多,價格難免下落。常平倉竭盡全力穩定糧價,做不到立竿見影,效果並不明顯。宋朝糧價下落後,隨著消耗和國家大量收購,價格緩慢上升。蒙古人產的糧食在貿易中的價格低於正常價格,但對蒙古人來說,是筆不小的財富了。辛勤耕種的蒙古人成了最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他們購買了木材磚瓦,學著宋朝的建築蓋起了磚瓦房。磚瓦房和周圍的蒙古包成了鮮明的對比,令其他蒙古人格外羨慕。蒙古人都憋著股

《回到南宋做皇帝趙洞庭》 第287章 改變生活習慣(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