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稀比聳�16�28(萬人)≈108%。可是,記者還是不明白,多餘的1�24萬人又是從那裡來的呢?陳立金解釋說:“全市應該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村人口是16�28萬人,實際達到了17�52萬人,超出的1�24萬人是外來務工農民。”
陳立金介紹,近10年來,揚中市堅持貫徹基本醫療從城市逐步走向農村,城鄉統籌人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構築起一套完整的全民醫療體系。
2003年,該市醫療保險管理中心透過調查發現,雖說全市已初步構建起了社會醫療保險體系,但是,大多數農民仍然遊離於社會保障之外,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依然是農村突出的問題。2004年,該市農村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個人每年按照有關規定繳納一定費用,政府財政每人補助20元,因病住院給予40%~60%的補償。
“我們覺得還是不夠。”陳立金告訴記者:“透過兩年時間的努力,全市農民的‘參合’率達到了100%,但是還有空白。如,有相當一批城市非農業戶口的事實農民;外來打工農民等。他們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市的公共衛生事業就不算成功。”於是,揚中市2004年8月又出臺了《揚中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管理辦法補充規定》,將學生、外來務工農民等統一納入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疇,實行城鄉統籌,人人“參合”。去年,全市的3�38萬名在校學生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4萬外來農民工及其居住在城鎮的“事實”農民也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8%。
讀者點題
記者深入北京一些建築工地瞭解農民工就醫情況時,發現——
有病大都不會去醫院實在不行就喝“二鍋頭”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你們刊登的透視農民看病難報道。說實在的,在農村,農民看病難,在城裡,打工農民工看病就更難了。不信,你們來看看。”2005年12月25日,從河南來北京打工的農民王順永在電話中這樣說。為此,本報記者深入北京一些建築工地瞭解了農民工的就醫情況。
“女兒欠學校的53元學費都交不起;哪有錢看病”
當記者正在北京市海淀區肖家河一民工小學瞭解農民工孩子就醫情況時,碰見來找校長的王國強。原來他交不起女兒拖欠的53元的學費,來找校長說情。校長十分無奈地對他說學校也有困難,如果實在交不上,就只能退學了。隨後記者跟隨他回到他的住處,看到不到5平方米的屋子裡,只擺放著兩張床和做飯的鍋碗,一進門就能聞到一股中藥味。他告訴記者,他是四川人,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一個人帶著女兒在北京打工,靠打小工賺點錢,日子本來就過得緊巴巴。前些日子在工地幹活時腹部很痛,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患上了急性腸炎,到現在已經有20多天了。也就是因為這病,他幹不了活,現在連女兒上學需要的53元都拿不出來,哪還有錢看病,便到附近的小診所開了點藥,沒想吃了幾天不但不管用,還延誤了病情,一直沒有痊癒。
“一般有病都不會去醫院,實在不行就喝二鍋頭”
呼家樓中天建築工地的多名工人向記者反映,一般自己得點病都不會去醫院,因為看病、買藥都很貴,頂多就是去工地生活區的醫務室隨便看看。四川籍一名李姓工人說,很多工人都在宿舍裡存著一些必備的藥品,或用一些自己的“土方子”。上月一個工友患上了重感冒,為省錢沒去醫院,就吃一點自己備的藥品,並喝“二鍋頭”治,感冒了8天就喝了兩瓶。
在北京火車站,有一位來自河北霸州的王士清大爺,3個月前,左邊腋下長了一個瘡,前後去過兩家醫院,醫生說是火癤子,也開了藥,但100多元的藥費他拿不出,就只能拿老伴從附近藥房裡買來的“風油精和黑藥膏”來塗,現在火癤子越來越疼。而同在這裡,一位汪大爺告訴記者,他們中一個叫“二傻子”的人得了一種怪病,由於沒錢醫,病越來越重,最後吃什麼吐什麼,死在了北京站的候車室裡,像這樣沒錢看病而耽誤病情的事在這裡並不少見。
“俺們需要工地醫院,可他們是地下行醫,肯定不合法”
北京市東四十條附近的一家建築工地裡,有一家簡陋的“工地醫院”。兩張單人床,一隻櫃子,一張長條桌就是這個醫院的全部家當。醫院的主人劉萬金就在這間不足10平方米,既充當辦公室,又充當醫務室的小屋裡為農民工看病。來自河南新蔡縣的劉萬金自2003年就成了這個100多名河
《調查部》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