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1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暮諫�ㄑ探�靡醭戀南募咎煒氈淶酶�友掛鄭輝詰鹿��頭ダ�侵荼輩糠貧�厥校‵ürth)的居民正在狂歡,他們的球隊在一場扣人心絃的比賽中,憑藉加時賽的一個金球擊敗了奪冠呼聲很高的萊比錫足球隊(VfB Leipzig),首次贏得了全國冠軍,這使得球隊的教練、英國人威廉?湯利(William Townley)成了英雄;在英國,詩人艾麗斯?梅內爾(Alice Meynell)眼中的大自然善解人意——1914年的初夏有如田園詩一般,豐收在望,每月都能見到“天堂般的喜悅”,因為“收穫如同絲綢一般撒向田野”。

英國人並沒有意識到厄運的來臨以及即將與德國爆發的對抗。牛津大學的學者們正在準備歌頌德國人的文化與才智。考試院(Examination Schools)裡懸掛著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的大幅畫像,這是這位德國統治者在獲得民法榮譽博士學位後贈送給牛津大學的禮物。即便是在戰爭爆發之前不到一個月的1914年6月底,這座城市裡的重要人物還聚集在一起,出席一位傑出的德國人被授予榮譽學位的儀式。在掌聲中,身穿五顏六色禮袍進入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的人有:克森?科堡?哥達公爵(Duke of Saxe…Coburg…Gotha)、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以及當時還寂寂無聞的羅馬法專家路德維希?米太伊斯(Ludwig Mitteis),而榮譽博士學位則被授予了符騰堡公爵(Duke of Württemberg)和德國駐倫敦大使利希諾夫斯基大公(Prince Lichnowsky)。

三天後,一名還不滿20歲的理想主義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用手槍向行駛在薩拉熱窩大街上的一輛汽車連開兩槍。第一槍沒有射中目標,而是打中了汽車後排坐在丈夫身邊的索菲亞王妃(Archduchess Sophie)的腹部,造成了致命的傷口。第二槍命中了目標:奧匈帝國的皇儲弗朗茨?斐迪南。世界從此改變。

當代的歷史學家們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之後幾周的“七月危機”(July crisis)、被錯失的和平機會,或者是當時人們對戰爭爆發的擔心和猜測上。近來的學術研究強調,將世界拖入戰爭的並非強烈的敵意,而是焦慮和誤解。那是噩夢般的場景。一位一流的歷史學家恰當地指出:“1914年的主角是視而不見的夢遊者,他們沉迷在夢境裡,看不到他們所製造的恐怖的現實。”當愛德華?格雷爵士意識到“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時,已經太遲了。

刺殺發生後,對俄羅斯的恐懼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在德國,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們對這個東方鄰國普遍的不安心理。德皇不斷地被他的將軍們告知,隨著俄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它所帶來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大。聖彼得堡對德國的判斷也是如此,高階官員們達成了共識: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軍事衝突發生得越早越好。法國人也很緊張,他們在很早以前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們能夠採取的最佳措施是竭力使聖彼得堡和倫敦保持克制,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支援俄羅斯人…

英國決策層所擔心的是依舊是俄國。事實上,外務部在1914年初就已經開始討論與德國再次結盟以遏制俄國的策略了。當僵局演變成危機,外交官、軍官和政治家們試圖弄明白接下來的事態發展。7月底,外交官喬治?克拉克(George Clerk)在發自君士坦丁堡的信中焦慮地建議,英國需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遷就俄國。他說道,否則我們的“帝國將面臨滅頂之災”。

儘管一些人企圖給這種危言聳聽的判斷潑冷水,但是不久前,英國駐聖彼得堡大使剛剛警告說,俄羅斯太強大了,“我們必須留住她的友誼,幾乎可以不計代價”;現在他又發來意思更加明確的電報,他說,不列顛的地位岌岌可危,英國不得不在支援俄羅斯和“放棄她的友誼”之間做出選擇。“如果我們現在捨棄她,對我們而言極其重要的、與俄羅斯在亞洲的友好合作”將不復存在。

沒有第三條路可選。正如俄國外交大臣在7月底時所明確表示的:儘管他在不到兩週之前曾經保證,俄羅斯“沒有任何侵略目標,也不會採用武力奪取任何東西”,但前提是盟友們必須在決斷時刻站在俄羅斯一邊。他警告說,如果不列顛現在保持中立,“就等同於自殺”。這是對英國在波斯甚至是整個亞洲利益的毫不掩飾

《絲綢之路完整路線》 第4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