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中書內閣(下) (第1/2頁)
陸一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丞相制的廢除,雖然使皇權得到了加強,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天下大小政務皆決於皇帝,大大增加了其工作負擔。自從廢了丞相後,朱元璋每日要處理奏章有兩百餘份,涉事四百餘件,從早忙到晚,真可謂頭頂星星去,身披月亮歸,每日僅能休息兩個時辰左右。虧得朱元璋從小吃苦耐勞,長大後從軍,身子骨硬朗,否則還真抗不住。饒是如此,朱元璋還是在廢除丞相不久後,便設立了四輔官(正三品),協助處理繁多的政事。但是這些被選為輔官的耆老宿儒,雖然學識淵博,但是在政務處理上卻不擅長,而且體力、精力不足,不能擔當重任,沒過多久就紛紛致仕。四輔官的設定僅僅持續了一年便告終結。 但是皇帝的負擔還是得減,否則就算是鐵人也經不住如此高的工作強度。於是,洪武十五年,設定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以及東閣等大學士,後又設文華殿大學士輔導太子,皆為正五品。由於朱元璋太過勤政,事必躬親,這些大學士對於朝政並無決斷之權,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提供諮詢。 朱棣繼位後,提拔了解縉等人為大學士,使其開始參與政務,內閣也從此成了常設機構。但是,內閣中的大臣卻都是一些六、七品的小官,諸如侍讀、編修一類的翰林官,實權遠不及六部尚書。但是作為皇帝的私人諮詢機構,常常在散朝後被皇帝召集起來商討國家大事,辦理機要事務,必要的時候還充當皇帝的喉舌,其權勢也不容小覷。不過永樂年間的奏章都是由朱棣親自批閱,閣臣仍無權過問。 而後朱高熾(洪熙)、朱瞻基(宣德)二位,進一步提升了內閣大臣的地位,由五品升為三品。加之“三楊”實乃幹才,都掌握了實權,身居尚書之位,從此內閣大臣就成了朝中重臣。特別是朱瞻基創立了票擬製度之後,閣臣的權力得到了再度加強,隱隱居於六部之上。所謂票擬,就是閣臣草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以小紙條貼在奏摺之上,供皇帝參考之用。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的皇帝已經將一部分權力下放給了閣臣,內閣大臣可以處理國家大事,掌握實權。閣臣的票擬往往都得到了皇帝的認可,作為敕旨頒發全國。如此一來,內閣透過票擬製度取得了國事處理權,形成了對六部的優勢。而且,為了配合閣臣處理奏疏,內閣機構從光桿司令變成了下轄誥敕房、制敕房,擁有數名中書舍人的完備體制。朱厚熜(嘉靖)在位期間,更是將內閣大臣的朝位班次列於六部之上,內閣取得了對六部的全面壓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閣首輔大臣就有點兒丞相的意思了。不過,深究內閣形成的原因,其出於皇帝的授意,在皇權的庇護下運作。雖然內閣取得壓制六部的優勢地位,但是六部並不隸屬於內閣,個別的六部尚書還可兼任閣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就更談不上從屬了。內閣大臣既然是皇帝的顧問,那麼其權勢的大小全憑皇帝的好惡,親則權盛,遠則權衰。一旦出現了皇帝更親近、更倚重的群體,閣臣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恰恰這個群體一直圍繞在皇帝身邊,只不過在明代尤為突出——宦官(司禮監)。 但是由於朱元璋的限制和嚴格約束,洪武年間的宦官內侍只是充當服侍人員,並沒有接觸過朝政,“批紅”大權更是連影子都沒有。朱標心裡想著這個事兒,眼下便宜老爹做得很不錯,他沒必要插一手。待到自己繼位,只要把限制宦官的意圖推行下去,形成制度,壓制這一群體即可。宦官為禍,從秦之趙高到明代魏忠賢,著實不少,但是有清一代卻一個沒有,比較出名的也就是李蓮英了,但完全沒有前代的權勢。從這個角度講,宦官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朱標認為此事不急於一時。 再回到文官的問題上,眼下的洪武三年正月,中書省尚在,以宣國公李善長為左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右丞相。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食祿不視事)和李思齊(食祿不視事)為平章政事,趙庸為中書左丞,王溥、楊憲為中書右丞,陳亮、侯至善為參知政事。而大名鼎鼎的胡惟庸,現在還是太常卿,不過月內就會升遷為參知政事。 與中書對應的御史臺,負責糾察百官,以左、右御史大夫為首。湯和為左御史大夫,鄧愈為右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文原吉、範顯祖為治書侍御史,安慶為殿中侍御史,錢用壬為經歷,何士弘、吳去疾為監察御史。從朱元璋的封官安排可以看出,明顯是讓淮西和浙東兩大集團互相牽制,以便從中取利。中書省內淮西文臣佔據主導,而御史臺雖然以湯和、鄧愈兩名淮西武將為首,但其軍事任務多,常常不在京師,那麼浙東夫子領袖劉基就成了御史臺的當家人。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朱元璋則是隔岸觀火,看著他們互相消耗,直到最後被一網打盡。 朱標對於現階段的文官集團,並沒
《重生成朱標的小說》 第37章 中書內閣(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