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8部分 (第1/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爭程序

661年正月(農曆,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 當時唐軍的常備戰船主要有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海鶻,同時相關的資料還記載一種被稱為“火艦”的戰船,可能是裝配了火器的鬥艦。而倭船體積相比之下要小得多,不敢輕易應戰。

八月二十八日,倭軍水師決定依靠船隻數和人數上的優勢先發制人,向唐軍船隊發起突擊,結果剛一衝擊就亂了陣形。唐軍以樓船、海鶻壓陣,以鬥艦、走舸分走左右兩翼,佔據江面兩側,將倭船轄制在中間。衝在前面的倭船便如入彀中,左右被唐船壓制,無法迴旋。唐軍戰船可乘機動用拍竿直接摧毀敵船。許多倭軍士兵被迫跳船,溺水而亡。同時,部分唐軍登上倭船與其進行白刃戰,保護扶余豐的倭將樸市秦造田來津力戰而死。先前的回合由於水戰爆發地點河道過於狹小,如此眾多的船隻在擁擠的狀態下無法展開,唐軍方面可能沒有過多地使用火器,但隨著後面幾次交鋒的激烈程度加大,並且戰爭地點開始向河道寬闊的下游轉移,帶有火器的鬥艦開始作為實施火攻的主力,以弩、砲遠距離密集發射火箭、火炬、火球、油瓢、油囊,《舊唐書•劉仁軌傳》將當時的戰爭場景描繪為“煙焰漲天,海水皆赤”,因為說了個“海水”,使後世很多人誤以為戰鬥是發生在江水的出海口,中國學者王小甫則指出,雖然提到了“海水”但並不意味著戰鬥是發生在出海口,這裡所見到的海水可能是由於海水內侵入江所致,不過在正常情況下海水內侵幾十公里至於古多津一帶似乎不太可能。當然,此次水戰不是一次結束,按照《舊唐書•劉仁軌傳》的記載雙方至少進行四次水上大戰,最終的打擊地點恐怕已經轉移到靠近入海口的地帶,故有“海水皆赤”之說,倭軍船隊被徹底打垮,共燒燬倭船四百餘艘。而扶余豐本人則與少數人乘船駛入黃海,向高句麗方向逃去,下落不明,唐軍只繳獲其遺落的寶劍。

百戰中國之35_唐朝_滅高句麗

百戰中國之27_唐朝_滅高句麗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9 30

戰爭規模 19 20

傷亡規模 17 20

戰爭知名度 13 15

將領知名度 11 15

總分 89 100

兵將 唐朝 高句麗

雙方兵力 70萬 舉國20萬

傷亡兵力 不詳 全軍覆沒

將領 李績 不詳

戰略意義

滅高句麗,使得世界歷史上不再存在高句麗這個國家或者這個民族。

唐朝滅高句麗之後,高句麗大部分人民被遷往內地,小部分逃難到新羅或日本,融入了當地的民族。

唐朝滅高句麗之後,朝鮮半島的“三國演義”結束,朝鮮從次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唐朝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把平壤劃為中國國土,對朝鮮的文化發展有特殊的意義。

戰爭規模

唐朝

50萬漢軍、吐蕃軍等聯軍,外加20萬新羅軍,一共70萬大軍。

高句麗

舉國20萬兵丁。

傷亡人數

唐朝

不詳。

高句麗

亡國。

將領

唐朝

李績,唐朝三朝*,南征

《百戰浙江》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