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七十八章 有意思 (第1/2頁)

渀波兒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走進門,放眼望去,只見整棟閣樓內部,盡是中式紅木裝修。

紅花梨的屏風雕工精湛,鏤空的花紋美輪美奐。

增添格調的同時,也頗能起到隔斷的隱蔽作用。

博古架上,各色青花陶瓷擺件,琳琅滿目。

雖不大可能是真青花古董,估計是現代仿製的工藝品。

但那流暢的線條和瓶身精緻的花樣,都算得上是一等一的上品。

整個一樓區域,設有水吧。很明顯,是會客洽談的空間。

並沒有其他客人,只有幾個同樣身著旗袍的年輕姑娘。穿著小高跟,四下走動巡視著。

一樓的座椅雖非紅木材質,但卻是暗酒紅色的皮質沙發。

紋理細膩,極具質感。

陳列其間,別有一番韻味。

兩臺頂級的辣媽咖啡機,還有足足佔據一整面牆體的紅酒櫃。

一股豪橫的氣息,撲面而來。

沿著實木樓梯走上二樓,四方形的廊廳很是寬敞。

正中央的圓形噴泉池內,一座兩米高的水月自在觀音陶像,靜坐其上。

看得趙喆目不轉睛,心中嘖嘖稱奇,讚歎不已。

自在觀音,其實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

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

佛教中,更有如此說法:

“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

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

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自在”二字,完美的詮釋了自在觀音菩薩的造像——解脫無礙。

自在觀音,流行於唐末、五代、及宋之間。

當時,漢傳佛教在儒學的審美影響下,一改佛造像的異域風格。

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侷限,特別是觀音造像。

形態、服飾,完全漢化。

相比從前,更加符合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審美傾向。

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還有人們審美的升級。

原本繁瑣的裝飾、端莊嚴肅的神態,紛紛開始變化。

花飾,由繁而簡;著色,由濃而淡。其四周之背景,也漸次改變。

觀音的坐姿,更是由端莊的正坐,轉變為側坐、斜倚半臥狀。

華美的服飾,逐漸轉化成樸實的白衣。神情兼具,更增加了一份和善氣息。

所以,自在觀音造像,在一定程度,可以說是雕刻藝術上,劃時代的創舉。

造型的自在感,既展現佛性,又充分發揮了人性的自由。

自在觀音的姿態,不妨說是一種“生活禪”或“藝術禪”。

看樣子,這日月樓的主人,大機率應該是個信徒。

不僅有大把的鈔票,還頗有藝術品位。

只見眼前那純白的觀音坐像,陶質細膩,溫潤如玉。

髮髻高高盤起,精緻佩飾綴於其間。

面龐圓潤,五官秀美。

雙目微垂,神態安詳,法相莊嚴。

身體呈愜意坐姿,倚靠在深棕色的彎鉤月牙上。

右腿弓起,纖纖玉手搭放膝上,蘭花指微微翹起。

左腿自然下垂,左臂撐在那身後的石臺之上。手持如意,腕戴細鐲。

線條流暢,身段優美。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一眼便知是大家之作,雕刻技法巧奪天工。

就連陶料,也是釉面光潤,顏色純正的上上佳品。

趙喆心裡不禁對這店主,更添了幾分好奇。

要是有機會,還真想認識認識。

身旁的服務員,眼見趙喆看得出神,笑了笑,開口說道:

“趙先生也信佛?”

看著那嬌媚的笑臉,趙喆回過神來。旋即正色,搖了搖頭。

那服務員見狀,倒也沒再說什麼。眉眼含笑,指引趙喆,向不遠處的包房走去。

一路左右觀察,走到那包房門口,趙喆倒是心裡暗自嘀咕起來。

這日月樓,怪得很。

雖然是會所性質,可也不至於這大中午,安靜得讓人心裡發毛。

除了這些身著旗袍的服務員,整整兩層樓,連個客人影子都沒有。

自己的腳步聲,還有那女服務員的高跟鞋落地聲。清晰無比,彷彿空谷鳴鐘

《九幽十類盡除名是什麼典故》 第七十八章 有意思(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