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3部分 (第1/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姐,我們只是尋那劉七巧的麻煩,可不是為他們梁家賣命的。”石達開湊到了石香姑的耳邊小聲地道。

石香姑淡淡地掃了自己的弟弟一眼,目光落在了自己腰畔的劍柄上。“阿弟,別忘記了我們疍家人就是靠著團結跟朝庭周旋到今天的,梁少如此信我等,此時若是不守望相助,難道要日後等那些西夷海盜聲勢大漲,打到了自家門前,你才能明白這個道理?”

啪啪啪……梁鵬飛拍響了巴掌,站起了身來。由衷地敬佩跟前這個漂亮得似乎應該與海盜這個危險職業絕緣的絕色女性,梁鵬飛覺得只有巾幗這兩個字才能配得上這位識大體,明事理,知道刀子對外的女人。

“石小姐的話,實在是令梁某佩服,若是我華夏兒郎皆能與石小姐一般想法,齊心協力以御外敵,當年又豈會讓那滿人騎在我們的頭上,而我們這些人,又怎麼流亡於海上,成天為了自己與家人的溫飽,在刀口上賣命?!”梁鵬飛沉聲嘆道。

聽到了梁鵬飛這話,在場的眾人也皆是一臉憤色,石達開滿臉漲紅,羞愧之色,佈滿了臉龐,卻也不得不認同梁鵬飛的話有道理。

第047章 遷界禁海

不說別的,光是老梁家手下這兩三千號當海盜的,要麼是犯下了案子,要麼就是與那官府不對盤,而最多的卻是早年從深受那遷界禁海令而憤而遁海為盜的和臺灣兵敗之後逃亡過來的,後邊這兩種人至少佔了三分之二還多,這也是這段時間梁鵬飛跟留駐在島上的那些跟隨他爺梁承嗣的那些老人口裡邊知道的訊息。

其中有些老人,卻是當年從臺灣逃出來的,島上有位九十七歲高齡的老海盜,就是當年從臺灣輾轉流落到了島上,而且這麼多年來,一直還穿著漢家衣冠。當時梁鵬飛看到這位老人家那蒼蒼的白髮,嘴裡邊唸叨著當年臺灣陷落的情景,描繪起因為遷界禁海,使得兩岸民生凋零,最後敗亡於滿清之手的那段悲慘歷史,梁鵬飛就不由得悲中從來。

所謂的遷界禁海,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大暴政,時間大致在順治末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臺灣)左右。

由於滿清統治者的刻意隱瞞,使得這方面的歷史資料相當缺乏,即便有個別涉及也是大多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語焉不詳。

不過,梁鵬飛來到了這個時代之後,才明白這項暴政到底給福建、兩廣和浙江的百姓造成了多麼可怕的後果。

實施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鄭氏手裡奪回臺灣。為孤立臺灣,清政府規定沿海30裡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從最初的瀕海三十里左右,到後來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離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

有史書記載:廣東遷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爾坤、介山二大臣巡視海疆,“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里,以絕接濟臺灣之患。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華大人來巡邊界,再遷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初立界猶以為近也,再遠之,又再遠之,凡三遷而界始定”。

沿海遷界的過程也不象現在的三峽移民那樣,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腳,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償,然後再一步步把居民遷移出去,沿海遷界的過程與其說是移民,不如說是一次殘酷的驅趕、屠殺和掠奪。

與美國佬驅趕和屠殺印第安人的“西進運動”頗為相似,按照當時人的記載“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裡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翻成白話,就是限期三天遷移,距離遠的人根本來不及知道訊息,距離近的人就算知道了訊息,也不相信。過了兩天,軍隊騎兵就到,於是富人全部拋棄自己財富,貧窮的人拿著鍋子帶著妻子兒女,全部流離失所,從江浙到廣東、福建,沿海數千裡肥沃的土壤全部變成了荒野蓬蒿。

可以想象,就算現代的人從籌劃搬家到實施,具體運作準備,也絕對不是三天裡就能完成。然而當時中國的沿海居民,就是在這樣沒有任何預兆準備的情況下,在清廷統治者的淫威逼迫下,遷離故土,悽慘悲苦的情

《千夫萬應抑菌乳膏》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