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92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76年世界各國三百多名作家曾提名他們夫婦為諾貝爾和平獎金的候選人。倡議書說:“安格爾夫婦是實現國際合作夢想的一個獨特的文學組織的建築師。在藝術史上,從沒有一對夫婦這樣無私地獻身於一個偉大的理想。”

聶華苓,有過生活的不幸,在坎坷的風雨之途,除了痛苦,長期沒有一個令人安心的歸宿。但在異邦,她有了個頗為美滿的家庭。她和詩人保羅·安格爾,相親相愛,為了共同獻身的事業——文學,從播種,到收穫,從探索,到開闢,到建設,攜手努力!

養馬人家出身的安格爾,是一位近似傳奇的人物。他從小喜歡文學,愛寫詩,有豪俠氣質。有人認為他是一位莊園詩人,但他喜歡和“人”交往,喜歡研究人,喜歡靠幻想做事情。他,影響過聶華苓,在創作中……

1927年,在愛荷華州的華盛頓中學,安格爾以班上詩人的名義寫了一首詩,埋在給學校新植的一棵樹下,但是樹死了,而他的詩名卻大了起來。同年,該詩奪得耶魯大學青年詩人獎鰲頭。之後,他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周遊歐洲列國。1941年回愛荷華大學,創辦寫作碩士學位,這在教育史上是一種革命,學生僅憑一部小說,一首長詩,一個劇本,就可以得到學位,同長篇論文有著同樣的價值。多年來,安格爾創辦的作家工作室培養了像寫《慾望號街車》的田尼西·威廉斯那樣的劇作家,菲利普·萊文那樣的小說家和W·D·斯諾德格拉斯那樣的詩人……

1964年,聶華苓從臺灣飛到愛荷華大學,當了作家工作室顧問,成為安格爾的得力助手。感情是在生活裡產生,又在共同的事業中建立的。當他們辦了“國際寫作計劃”後,更是以一種無私的崇高精神,創造各種條件,推動世界範圍的文學創作。1977年,六十九歲的安格爾退休後,聶華苓接替他,成為“國際寫作計劃”的主持人,而他為全時間的工作顧問。

在北京,我兩次訪問聶華苓,都由年逾七十,被稱為“旋風”一樣的詩人安格爾招待,端茶倒水、照相,還忙著接電話……他笑對我說:“我是華苓的秘書……真的!”聶華苓樂呵呵地看著他。我覺得,他們是如此和諧,相愛、如此體貼,彼此攙扶著走人生的路,渡歷史的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愛好。樂觀的安格爾是一位永遠不肯清閒的人,在創作上,他走到哪兒寫到哪兒,至今也沒改自己的愛好——蒐集世界各國的襯衫和臉譜。這其中,大概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吧?!

慣於羞澀地微笑和沉思的“聶華苓”,許多人談“她”,許多作家寫“她”。一位著名的美國小說家描述說:“她是一個非常非常中國,非常非常女人的女人。”她愛穿中國衣服:入冬,一件銀白色襖,琵琶袖,元寶領,或是淡黃色的中式短襖;入夏,一件中式旗袍……愛子女,愛母親,她有一顆母愛的心!

有人這樣寫她:“……像走在雪地上,極少回顧留下的纖纖足跡,而卻目視前方、尋思,在她已選定的道路上,怎樣才能落好下一步。”“她正像典型的中國女人,不是光芒逼人的太陽,不是閃閃爍爍的星星,而是朦朧中透出明朗的月亮。”

聶華苓是世界文壇名人,但她又像一位“謙謙君子”,對誰都那麼好,平易近人,不過也不是同誰都能一見如故。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缺陷的,她能容忍人生的錯誤,她說:“人總是有缺點的,但是你要儘量往一個人的可愛處看,慢慢你就會覺得,那些缺點也都是可原諒的。”

每天,她都有千頭萬緒的事情。大腦,像一塊銀幕,生活不停地在她的思想裡顯現出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在她辦理這件事時,往往還想著另一件事。所以,曾有人這樣寫她:“有時你正和她聊天,忽然發覺對面的她,卻沉醉在自己的思想領域中,帶著慣有的羞澀微笑,凝視著杯中茶,她是那麼的專注。你忘了沒有被注意的尷尬,反而好奇,什麼是她東飄西飄的思想雲彩?她又會忽然驚醒過來,接著你已遺忘的話題,了無痕跡地聊下去。”

“她是真誠的,”許多見過聶華苓的人都這麼說。

有一次她陪別人去買旗袍衣料,那位朋友想買一塊藍的,但又喜次另一塊綠的,一時猶豫不決,於是徵詢她的意見。她善解人意,一眼就看透了朋友的心意,十分體諒地笑著說:“兩塊都買了吧!”那位朋友激動地拉著她的手,感謝地說:“你真太好了!”

作為一箇中國人,她的自尊心是極強的。“中國人”,那是一種驕傲。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遇到中國人,她總是講普通話;對身

《20世紀中國100》 第9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