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98章 永昌帝 (第1/2頁)

豐收的西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凌將崇禎十八年即1645年改為“永昌元年”,王凌稱永昌帝。

王凌奉崇禎皇帝朱由檢為太上皇,周皇后為太皇太后。

王凌頒旨將北直、南直、漸江、福建、廣東、廣西等未實現新政的省份全部實行新政,官吏重新任免。

永昌帝任命李二貴為徵西大將軍,率精兵十萬進軍四川,征討流賊張獻忠。

永昌帝派閣臣孫傳庭前往福建收降大海盜鄭芝龍,並讓鄭芝龍父子兄弟前來京師接受封賞。

永昌帝頒佈聖旨將石紅玉為可汗的蒙古國改名為蒙古都司,任命趙青飛為蒙古都司大元帥,做好西征準噶爾的準備。

李二貴在湖廣,接到永昌帝的命令,便誓師西征四川,其先鋒將軍為席思奎,分作五部,分別是席思奎部,劉西堯部,賀一龍部,賀錦李過部,劉希堯、劉芳亮部,這五支大軍從岳陽出發,到達荊州與駐在這裡的四川總兵秦翼明匯合向夔州進發。

張獻忠盤踞在成都,稱大西王,這兩年在四川沒有明軍攻打他,日子過得相當舒服,現在一聽說明軍前來攻打四川,有點慌亂,由於這兩年的安樂生活,軍備有些被弛,他急忙召集手下將領討論應對策略。

張獻忠手下人才濟濟,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都是赫赫有名的將領。軍師徐以顯,大將艾能奇、馬元利、白文選等齊聚一堂商議對策。

歷史上要想守住四川,北邊的漢中,東邊的夔州是兩個重要門戶,這兩個門戶一失,成都便陷入危境。

所以,張獻忠的會議很簡單,便是派大養子孫可望,當然現在叫張可望率重兵把守夔州,也就是後世的四川奉節。讓又一個養子李定國,現在叫張定國率重兵把守涪州,進行第二道設防。

夔門關,位於夔門山麓,是東入蜀道的重要關隘,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水勢波濤洶湧,呼嘯奔騰,令人心悸,是有名的險關。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李二貴縱有十萬大軍,對天險夔門關也是無可奈何。

李二貴召集眾將商議,劉西堯建議採取聲東擊西策略攻打夔門關。李二貴派劉西堯部渡江繞到關後,讓席思奎率部從正面佯攻,等劉西堯偷渡成功,然後前後夾擊破關。

李二貴站在夔門關外的高地上,遠眺著那險峻的關隘,心中暗自思量。夔門關兩側高山聳立,江水奔騰,關隘狹窄,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他知道,若要強攻,即便有十萬大軍,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這道天險。於是,他決定採納劉西堯的建議,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繞到關後,前後夾擊,方能破關。劉西堯挑選了五千精銳士兵,準備趁夜渡江。他命令士兵們輕裝簡行,只攜帶必要的武器和乾糧,儘量減少渡江時的負擔。當夜,月色昏暗,江面上霧氣瀰漫,正是渡江的好時機。劉西堯率領部隊悄悄來到江邊,利用事先準備好的船隻,分批渡江。渡江過程中,江水湍急,波濤洶湧,士兵們緊緊抓住船沿,生怕被江水捲走。劉西堯站在船頭,目光堅定,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必須成功渡江,繞到關後,為大軍開啟通路。經過幾個時辰的艱難航行,劉西堯的部隊終於成功渡過了長江,抵達了夔門關的後方。與此同時,席思奎率領主力部隊在夔門關前擺開陣勢,準備發起佯攻。他命令士兵們擂鼓吶喊,製造出大軍即將進攻的假象。張可望站在關樓上,遠遠望見明軍在關前集結,心中暗自警惕。他命令守軍嚴陣以待,準備迎擊明軍的進攻。席思奎見張可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關前,心中暗自竊喜。他命令士兵們不斷變換陣型,時而前進,時而後退,製造出明軍猶豫不決的假象。張可望見明軍遲遲不發動進攻,心中疑惑,但也不敢掉以輕心,繼續命令守軍堅守崗位。劉西堯的部隊在渡江後,迅速向夔門關後方推進。他們沿著山間小路,悄無聲息地接近關後。劉西堯命令士兵們分成數個小隊,分別從不同方向突襲關後。當夜,夔門關後的守軍大多在休息,毫無防備。劉西堯的部隊突然殺出,守軍措手不及,頓時大亂。劉西堯親自率領一支精銳小隊,直撲關後的指揮所。張可望的副將正在指揮所內休息,突然聽到外面喊殺聲四起,急忙衝出檢視。劉西堯見狀,立即下令放火,關後頓時火光沖天,守軍四散奔逃。張可望在關前聽到關後傳來喊殺聲,心中大驚,急忙調集兵力回援。就在張可望調兵回援之際,席思奎見時機已到,立即下令全軍發起猛攻。明軍在席思奎的指揮下,迅速突破了夔門關前的防線,直逼關下。張可望見前後受敵,心中大亂,急忙命令守軍死守關隘。然而,關後的劉西堯部隊已經殺入關內,守軍腹背受敵,士氣

《王凌穿越晚清》 第298章 永昌帝(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