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言
前 言
千年以來,都是誰人在著史?
帝王將相?
英豪雄傑?
史官文豪?
還是聽命於朝廷的御用文人?
翻開史書,多少個春秋的王朝興衰、成王敗寇躍然紙上。可這些史文,究竟是誰在寫?前朝的歷史,在後朝,又是什麼人在負責評說?
上千年的歷史,通常流傳於史書、演義、小說之中。
演義多來自史書,但比史書更花俏;
小說多來自演義,但比演義更細膩;
然而,比演義更真實,比小說更精彩,比史書更震撼的,是揭露偽史後所能窺見的歷史真相!
本文的講述,
沒有江山美人,
沒有穿越、玄幻,
只有真實的歷史,以及追蹤探秘、顯影真相的歷程。
明末的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災變橫行、政局動盪、戰火紛飛,一大票“忠臣良將”忙活了半天,結果還是亡了,可到底是怎麼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至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萬曆怠政,也有人說是崇禎給折騰的,還有人說是天道亡明、大明氣數已盡,總之看似辜負了一干“忠臣良將”,盛傳為自毀長城而亡。
一位帝師、名臣,鎮遼四年,都以為他兵法謀略俱佳,堪稱大能,他“修寧遠、守遼土”,建設了連綿數百里的“關寧錦防線”,許久以來都被人稱道,但實際上卻是禍國殃民之策。這位閣老的下臺,在後世的解讀中,多被認為是魏忠賢搞的鬼,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牽強附會的八卦而已。
一個能力不足的小吏,卻精通奇巧的鑽營,同時更善於阿諛奉承。他曾歷經兩次大戰,均被列為“大捷”,流傳後世、頌揚至今,但其實兩次都是“大劫”。
一位四朝*,三朝重臣,曾在京運籌帷幄,軍旅經驗也極為豐富,眼光卓絕,經常是一語破的,早早的就能預見到後果,可後世卻紛紛流傳,此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廢柴。
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它曾被人預見到,可是為什麼卻沒能被避免?
那條“關寧錦防線”在明末究竟起到了什麼怎樣的作用?
一場載入史冊的大戰,勝負卻至今都爭論不休,其中原因何在?
相傳一位縱橫疆場數十年的統帥,在一場戰役中負傷而亡,傳聞流轉了數百年,究竟是否真有其事?
……
關於以上這一切,以及更多的謎團和疑問,在後世都曾被多位名家解讀過,其中有名滿江湖的武林盟主金庸金大俠,也有身為北京滿學會會長的百家講壇名角閻崇年老先生,更有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的“心靈歷史”一派的開山鼻祖當年明月。
關於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三位名家的解讀是否正確,而歷史真相又是否果如史書中所載,我們都將在文中詳述。
【注:本文的參考書目,主要以原始文件為主,主要包括《明熹宗實錄》、《崇禎長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三朝遼事實錄》等。】 。。
第一章 載入史冊的掐架
明末,
天啟二年,
山海關,一隊由京城而來的官駕魚貫而入,其中暫掌兵部的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赫然在列。
史稱(明史)朝廷派內閣大學士孫承宗來巡閱山海關(其實是來掐架的),孫大學士來到山海關後很有些氣勢洶洶(因為手裡有上訪材料),剛一落腳他便徑直去找了遼東經略王在晉,還上來就是一通組合拳,王經略顯然沒有準備,幾個照面下來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後來孫、王這段掐架的對白被載入了史冊(明史),此後孫承宗一戰成名,而王在晉則聲名狼藉。
這是一段很精彩的對白,史書(明史)上描寫得繪聲繪色:
孫承宗問,等八里鋪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現在的四萬人都填進去守?
王經略答,要另外派四萬。
孫大學士一聽馬上就發招了,反問王經略,新舊兩城,四萬加四萬,就是八萬人,你有這麼多兵嗎?其他地方還守不守?
再說,新舊兩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內有舊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軍敗退下來,撤向舊城,那這些佈置豈非成了給自家人準備下的?而若新城的潰軍身後有追兵,那你是開門放他們進來,還是不開門把他們報銷給敵軍(閉關以委敵)'1'
《你是獨一無二的文案》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