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麻煩 (第1/2頁)
淡墨青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漕船抵淮安水關,因為李國鼎的提醒,閔元啟並沒有直接將鹽包抬到慣常交易的商行,而是帶著閔元金和梁世發先去打探訊息。
閔元啟倒不是太擔心對方會在淮安府城動手,這裡有分巡道衙門,淮安府署,縣衙門,因為北方戰事的原因,還有一部份從南京派到淮安的營兵官兵,城中幾乎到處是官府中人和駐守官兵,一旦起了爭執衝突,怕是事情會鬧的不小。
城中的衛所官兵也是極多,不過和閔元啟等人一樣,屬於社會階層中最下等級的那種。
除了文官衙門和營兵駐所之外,城中也有大河衛和淮安衛的官衙,雖然衛所敗落了,但兩個衙門倒是都修的相當富麗堂皇。
淮安衛有六千戶所,兵丁人數近七千人,到萬曆末實有軍丁三千三百零一人,這是二十多年前御史清軍的數字,估計還會略有減少。
守城操練官兵淮安衛有八百多人,這個數字,還不夠每個城堞全站一人,所以近來派駐營兵越來越多。
另外歲造兵器有六千零四十件,屯田七百一十多頃,年稅糧一萬零五十五石,擁有漕船二百二十三艘,年運漕糧任務是七萬石。
大河衛則是有八個千戶所,實有兵丁五千餘人,操練守備官兵一千五百三十餘人,歲造兵器六千四百件,屯田九百四十九頃,年稅糧一萬四千多石,擁有漕船三百三十六艘,每歲漕運糧十二萬石。
從數字看來,大河衛的實力是遠在淮安衛之上,但閔元啟在經過指揮衙門時卻是發覺連衙門都沒有什麼衛所軍人站崗放哨,城頭上和城門駐守的都是營兵,城中的衛所指揮連家丁也沒有養幾個,完全失去了任何守備。
至於歲造兵器兩衛加起來一萬多件,按國初規定是弓若干,弦若干,刀槍若干,鎧甲和盾牌若干。
每衛加起來有十幾萬畝屯田,加上大量的餘丁,如果操練,兵器,鎧甲,屯糧都按國初的佈置進行,光是這兩衛就完全能夠守備好淮安。
另外衛所還有對內的鎮撫司,校場,衛學,造船場,軍械局,一切職能俱是齊全的話,武備和民事都可以負擔的起來。
可惜一切都廢棄了。
閔元啟上岸的時候,碼頭不少力夫均是穿著胖襖的旗軍,城中的苦力,夥計,甚至跑堂的小二也有不少是衛所旗軍打扮。
當然旗軍壯丁最多的還是在造船場和民間屯田,漕船上也有不少,城中則多半聚集在碼頭處,軍戶田畝多半被軍官侵佔,有很多旗軍乾脆不種地了,直接在各處幹苦力。
閔元啟的武官袍服也沒有給他添色多少,事實上根本無人在意,就算偶然有人瞄一眼,也是渾然不當回事。
淮安府城也是大城,舊城周長十里,新城長七里,元末明初時所築,舊城還是晉時所築,明初把夯土城牆包磚,設迎燻承恩等四門,主要的商業區還是在舊城。
新舊城間又有夾城,是嘉靖年間備倭時所修,現在主要是駐軍用。
畢竟是江北唯二的兩府之一,淮安府雖不及揚州,但地處南北要衝漕運中心,還是造船中心,加上鹽業也和揚州一樣發達,兩者之間的差距也不算大。
閔元啟一路行來,看著城牆與懶散的守備官兵,看著那些長槍短槍和大刀鐵矛,還有盾牌長刀,少數的弓手揹著長大的步弓,多半的營兵的裝備也很平常,長相體貌也多半瘦弱,朝廷重兵輕軍,可是這些營兵看起來也真的是平常的很。
到了老城時,商行店鋪和民宅多起來,普通人也多起來了。
在閔元啟的眼中,是歷史感的畫面更加鮮活了。一張張面孔,老小青壯,男女老幼俱有,長袍短袍,方巾網巾各式帽子,或是隻有光頭髮束著布條的黔首,坐轎的,趕車的,推車的,吆喝的,低頭趕路的,站在街口曬太陽說笑的……方言卻是依舊,除了一些古韻較強的詞語外,聽起來和幾百年後的淮安話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吃食的香味也很濃郁,淮安也是鹽商聚集地,這些傢伙錢財來的太容易,除了造房買田之外,剩下的事情就是研究吃食,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反正怎麼花錢怎麼精緻就怎麼來。
這種風氣也影響到民間,淮揚菜在這個時候正處於早期的摸索之中,百年之後,大體上就成型了。
對閔元啟來說,在街邊買一籠包子,隨口吃上兩個就滿足了,他不象普通的衛所官兵,到了淮安第一件事是出脫鹽貨,然後便是找個好館子,好好的吃喝一番。
雲梯關所那樣的地方,最堂皇的建築就是守禦所衙門,其餘的建築就是學校,廟宇,酒樓和
《謀明 淡墨青衫》 第十一章 麻煩(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