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十三章 鹽法 (第1/3頁)

淡墨青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閔元啟呵呵一笑,這姓朱的還真有趣,見面就是一重考驗啊。

閔元啟不動聲色的道:“閔某的志向是叫麾下的幾百人都能吃飽穿暖,倒是叫少東主見笑了。”

朱萬春饒有興致的道:“在下知道閔大人帶了六千多斤鹽來,值得五十兩銀。以閔大人現在的部屬來說,最少有三百多人,若成了正式百戶,則旗軍一百多戶,一百戶五六百人最少,一個多月五十兩銀,杯水車薪啊。未知閔大人下一步的打算如何,在下願聽其詳?”

閔元啟在碼頭與楊世達一夥打起來,無非就是要省十兩銀,朱萬春不相信眼前這人就是為了十兩銀拼命的人,若閔元啟的格局志向就是如此,那麼表現的再優秀也不值得認真對待。眼前這一頓酒席之後,便再也沒有然後。

“闖逆往京師去,大勢將亂。”閔元啟想了想,沉聲道:“我等衛所旗軍,不能如營兵那樣上陣,但最少要有自保之力。旗軍要練,要造軍械,首要在得糧。煮鹽這一塊,一年幾百銀,人均不到一兩,實在太少。所以楊世達那一份我不會再給,還要想辦法多賺一些。”

“什麼辦法?”

“我要曬鹽!”

“曬鹽法?”朱萬春歪著想了想,這時他臉上的矜持和紈絝氣息已經蕩然無存,內裡的精明暴露無餘。想了想之後,朱萬春道:“曬鹽法其實嘉靖前後就有海邊的人試了,還是需要納潮取滷,一樣費時費工,所省的不過是人力柴薪,不過,有人試了之後官府就禁止了……”

朱萬春以指擊桌,頗費思量,顯然是以他的見識經歷,還不足以下什麼決斷。

閔元啟微微一笑,接著道:“大明國初福建就有曬鹽法了,不過太祖還是用煎鹽法,原因也很簡單,不管是浙江還是廣州的竹漏,或是咱們兩淮揚州的鐵盤,都需大量人力和柴薪,官府易於控制,地方上不易出現大規模的私鹽,不會動搖國本。朱少東可知道,國初與太祖爭戰多年的張士誠,民間俗稱張王,其出身就是如楊世達一樣的鹽梟。所以並不是曬鹽法不行,而是時勢變遷的不同,現在這種局面,楊世達這樣的臭蟲般的人都能當鹽梟,國朝法度已經廢馳至此,我想,在我兩淮地方用曬鹽法,應該沒有什麼人跑來找麻煩了。”

明初至明未,鹽從官營官控到私鹽氾濫,其實也正如大明所有的行業一樣,從嚴管到放縱,到崇禎年間,雜項商稅海貿一律收不到錢,只有田畝雖然被浸佔瞞報很多,但田賦是大明朝廷最容易掌握的資源,朝廷從上到下也只能從土地中繼續盤剝。

說到鹽,有海鹽,井鹽,池鹽,硝鹽,岩鹽,河鹽六種,在大明最重要的鹽業出產當然是海鹽,井鹽雖然質量最好,但產量是沒有辦法和海鹽相比。

要緊的鹽場,則是分佈在長蘆,浙江,福建,廣東,當然最要緊的是兩淮。

國初鹽業官營,當時雖然福建已經有曬鹽法,但確實只是省了柴薪,一樣要圍場納潮造滷,而且不易控制,所以大明國初之時還是確定以煎鹽也就是煮鹽法為主。

兩淮的鹽場,用的是大型鑄鐵盤,大盤過百斤,小盤也有數十斤重,這種鐵盤是官府嚴控,普通的鐵場匠人是不準私造。民間只有鹽丁灶戶才能領取,然後多戶合作,一起煎鹽。

煎鹽時,需要器具,柴薪,還有全家合作,按當時的經驗,全家老小齊上,一個通宵可煎兩鍋,一鍋三十斤,一天一夜得鹽六十斤。

福建的曬鹽法,則一丁一天一夜可得鹽二百斤,而且不用柴薪,差距委實不小。

但兩淮,長蘆和浙江等地,卻是不及福建日曬時間長,氣溫高,得滷容易,化晶也容易。加上國初嚴控,還有技術流通的限制等等,曬鹽法並未普及。

其實到了萬曆年間,曬鹽法更有進一步的突破,那就是福建人發明了埕坎曬鹽法。

民國《福建通志》中雲:“萬曆間有以瓦片砌埕坎者,今盡埕坎矣。”埕坎又稱“丘盤”,“用瓦片平鋪”。

《物產志》卷一《食物類鹽》有關埕坎曬鹽法的具體制作方法,萬曆《福建運司志》中有詳細的記載:“海濱潮水平臨之處,擇其高露者,用膩泥築四周為圓而空其中,名曰漏;仍挑土實漏,中以潮水灌其上,於漏旁鑿一孔,令水由此出為滷。又高築丘盤,可用瓦片平鋪,將滷灑埕中,候日曝成粒,則鹽成矣。”

就這樣,海水在埕坎內經日光曝曬自然結晶成鹽,埕坎曬鹽法最大的優點是進一步省卻了準備滷水的工序,節省了相當的時間和工。力。

在此時的福建已經有數量過百的曬鹽場,但技

《謀明小說》 第十三章 鹽法(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