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務局長小礬認為:“關東軍此次之行動是完全適當的”。'〔日〕《走向太平洋戰爭之路·資料編》,朝日新聞社,1963年版,第114頁。'
與會者一致表示贊同,並準備向內閣提出增兵案。10時,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討論關東軍的報告,考慮到侵華策略的需要和外交上的反應,決定了“不擴大”方針,並在會議後由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分別給關東軍發了訓示電,在傳達內閣決定的“不擴大”方針的同時,讚揚關東軍司令官的“決心和措施是適當的”,“提高了日軍的威望”。'〔日〕《現代史資料11·滿洲事變(續)》,美鈴書房,1987年版,第311頁。'
同時,軍部的橋本欣五郎給關東軍發了一份電報說:“參謀部停止軍事行動的命令是對付內閣會議的表面文章,參謀部的意思並不想停止軍事行動”。'[日〕中野雅夫:《橋本上校手記》,1963年版,第118~130頁。'
關東軍領會到軍部和內閣的意圖,即於18時繼續調兵遣將,由擅自入境的駐朝鮮日軍第39旅駐守西滿,將第2師等關東軍主力集中到長春,準備進攻吉林和黑龍江省。同時,向陸軍中央請求增派3個師的兵力。20日上午,陸軍三長官(參謀總長、陸軍大臣、教育總監)會議一致決定:“此時,軍部希望一併解決滿蒙問題,萬一內閣不同意軍部這一方案,則以此為理由,直至推翻內閣亦在所不惜”。'〔日〕《走向太平洋戰爭之路·資料篇》,朝日新聞社,1963年版,第117頁。'
海軍也積極支援關東軍。這就為關東軍擴大侵略提供了保證。21日上午,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作出攻佔吉林的決定,佔領長春的日軍第2師奉命乘裝甲列車於當日下午抵達吉林。由於吉林省代理主席、軍署參謀長熙洽叛國降日,中國軍隊退出吉林,所以日軍第2師兵不血刃佔領了吉林。
從9月18日至25日一週內,關東軍佔領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並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條鐵路線,完成了“九·一八”事變軍事進攻的第一階段。
日軍佔領的城市:19日有瀋陽、長春、營口、田莊臺、蓋平、復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還有安東、鳳凰城、本溪、撫順、溝幫子。20日有熊嶽城。21日有吉林。22日有通遼、鄭家屯、牛莊。23日有敦化、蚊河。24日有巨流河、新民。25日有洮南。
日軍控制的鐵路:除南滿、安奉兩路外,對北(平)寧(瀋陽)、中東(由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長春)、沈(陽)海(龍)、四(平)洮(安)、吉(林)長(春)、吉(林)敦(化)、大(虎山)通(遼)、洮(安)昂(昂溪)、吉(林)海(龍)、營(口)溝(幫子)各線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第一編 東北淪陷(1931。9。18~1932。12)
第二章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及其國際反響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與東北淪陷
一、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民族投降主義方針
日本帝國主義之所以能透過“九·一八”事變,迅速佔領整個東北地區,從中國方面講,主要是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推行了絕對不抵抗政策。
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準備侵佔中國東北的時候,蔣介石於1931年6月6日發表《告全國將士書》,稱“赤禍”是中國的“最大禍患”。21日,蔣介石離南京赴南昌,7月1日在南昌行營釋出命令,親自指揮30萬國民黨軍隊,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萬寶山事件”發生後,蔣介石於7月23日發表的《告全國同胞書》中說:“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羹……故不先消滅‘共匪’……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攘外。”'《蔣總統秘錄》,中央日報譯印,1976年版,第7冊,第185頁。' 這是蔣介石首次作為國策公然提出的賣國方針。
11月30日的講話,把“攘外應先安內”改為“攘外必先安內”,作了進一步強調。以後蔣介石的許多講話,反覆強調反共第一,抗日第二,亦皆源於此。
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其主要原因是他站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極端仇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力量。在蔣介石看來:“革命(不論什麼革命)總比帝國主義壞”。'《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人
《中國抗日戰爭史看什麼書》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