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71章 大明商稅 (第1/2頁)

冰點溫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邢如意拉攏江南世家商人進行合作,不但消化了那些不法貴勳和官員查抄的產業,更是擴大商業渠道。

如今明華堂的商業也基本佈局到位,將民生所需的商品如糧食、布匹、鹽鐵等掌握在手裡,已經成為不可撼動的商業巨頭。

和明華堂合作的除了最先以九江陳氏為首的陳家,後來江南的錢家,如今還有冒家,這些都是陛下點名的。

董小宛和邢如意會在一起,起因主要還是商業上的往來,幾次相交,倒也還談得上有幾分親密。

面對邢如意突然的問題,董小宛的臉上露出一絲無奈苦笑,輕聲應道,

“我夫君早年因六次科舉落榜,就已絕了入仕之心,他常對我說,這幾年遠離城囂,安心歸隱於田園,潛心修心,倒也過得宜然自得。”

邢如意似笑非笑的看著董小宛,說道,“青蓮妹妹,你夫君真的就這麼淡泊名利麼?”

董小宛臉色有些發脹,期期艾艾的說道,“邢夫人,我夫君性子確實執傲了些,但是……但是……”

沒想到邢如意一點也不含蓄,直接點破冒襄,哪有這樣聊天的,搞得董小宛都有些亂了方寸。

冒襄作為官宦世家弟子,曾經雄心壯志參加科舉,但六次科舉落榜,造成的打擊自然難免。

但要說冒襄淡泊名利,那就有點扯了。

冒襄曾與張明弼結盟,參加復社,結識江南大量文豪,名聲大噪,同陳貞慧、方以智、侯朝宗,人稱“復社四公子”。

冒襄這樣做,還不是在給自己造勢養望,提高名氣,為將來的科舉仕途作準備,畢竟大明的輿論是完全能左右個人官場仕途的。

邢如意曾聽陛下論江南世家子弟,說冒襄出身世家大族,不是不願入朝做官,而是不願從“濁流”做起。

冒襄作為崇禎壬午副榜貢生,曾經被授予浙江台州推官一職,但是他心高氣傲,一心追求的是進士之身“清流”,打心眼裡看不起從“濁流”類做起的官員,所以一直沒有入仕。

大明官場有清、濁分流機制,其中只有科舉進士被視為“清流”,而其他人則被視為“濁流”。

進士出身的“清流”,有著較好的官運和發展前景,晉升道路也就更加光明。

大明文人的追求目標,就是入閣輔助皇帝參政,參與整個國家的決策,這是最高的榮耀。

而想要成為大明閣臣的前提條件,就必須經過科舉登榜,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而其他從吏員、秀才、舉人選撥進入官場的,晉升有限,所以被稱之為“濁流”。

冒襄不想一生止步於基層官員,所以不願去台州就任推官,而是加入復社和江南各大文豪交遊,想先門閥養望來培養自己的名聲,再透過科舉從而走向自己的仕途。

邢如意知道陛下十分關注冒襄,阮大鋮數次想趁機針對他,就是陛下暗中擋下的。

但陛下又不願直接提拔冒襄入朝為官,感覺像是在熬鷹一樣,似乎要磨去冒襄身上的那股傲嬌氣。

不然以冒襄的名氣,和陛下現在的威望,賜個同進士出身,也沒人敢說什麼。

想到這裡,邢如意搖了搖頭,也不再為難董小宛了,岔開話題,

“這次召集各大商幫的會首聚集京師,其實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準備組建商務司,對天下所有商人統一登記造冊管理,商人根據產業規模大小,每年需向朝廷繳納賦稅!”

董小宛聽到這,剛剛還沒從尷尬中緩過神來的臉,再次變了。

“邢夫人,朝廷準備大規模向江南商人收稅,此事難度不亞於田畝新政呀,這些來京的商人怕是要急得炸鍋了………”

“再難也得辦!”邢如意冷笑道,“江南雖是一年兩熟的魚米之鄉,但桑田佔比十之七八,種糧食的耕地卻不足十之二三。”

“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糧田產出和桑田產出不能相比。”

“因為種植桑田,桑有人買,產出的生絲有工坊收購,且種的不是農田,可直接用銀錢、生絲或者是棉布充稅。”

“江南各地盛產棉布,絲綢等織造,工坊沿河而立,城中百姓近半數都是工坊幫工。”

“這江南一地看似繁華,但最終受惠的卻是商家,是地方大族,是官紳,財富都集中在他們少數人的手中,朝廷卻無法從中得到相應的稅賦,這是不合理的。”

“而且,若是整個大明朝政清明,江南百姓男耕女織,倒也勉強能過好自己的小

《重生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第371章 大明商稅(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