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市泊司制度的最佳化 (第1/2頁)
冰點溫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邢如意問道,“陛下,大力開發上海港,可是為了遏止被江南世家豪族們掌控的劉家港?”
朱由崧輕輕搖頭,“也不全是。”
邢如意口中的劉家港位於蘇州府太倉縣。
在元代時期,劉家港就是海運漕糧的出海港口。
永樂年間,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都是從劉家港起航。
若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只是永樂大帝為了展示大明的國力強大,那多少有點淺薄了。
鄭和下西洋,不單單是為了展示了國力軍事上的強大,更多的是維護著朝貢貿易體系,透過海貿給皇家帶回豐厚的財富。
大明成祖一朝,僅僅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卻完成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永樂大帝遷都,營造北京城,五次征討蒙古,收復交趾,穩定遼東,並編纂了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的每一項舉措,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物力。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永樂年間竟然沒有出現嚴重的朝廷財政危機。
這樣的經濟奇蹟,恐怕只有打通絲綢貿易線的初唐時期才能夠勉強與之媲美。
而剛剛經歷過靖難之役的大明,如果僅依靠微薄的農業稅收,是根本無法承擔如此龐大開支的。
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鄭和下西洋帶來了鉅額的財富,透過海上貿易支撐了永樂時期的鉅額財政消耗。
像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香料,都是堪比黃金的存在,胡椒都能當作官員的俸祿發放。
然而,隨著大明遷都北京,對位於江南劉家港口的控制,多少有些鞭長莫及了。
沿海地區的官紳們對海貿的鉅額利潤心知肚明,這麼大一塊肥肉,卻被皇家壟斷,豈能不認人眼紅。
於是後來就有了官員忽悠沒有出過紫京城的皇帝,燒燬了鄭和下西洋的大量資料,實施禁海,試圖掩蓋這一秘密。
大明的禁海政策,讓劉家港失去了表面的榮光,朝廷的碼頭倉庫和各種設施,隨著時間推移,不是被變賣,就是地方官紳商賈們侵佔。
大明雖然有過“隆慶開海”,但也只是讓江南一幫官紳從過去的海貿走私,變成合法化走私而已,對朝廷無益。
劉家港這個海貿港,曾經被皇家壟斷的財源,到了那些生長於深宮的皇帝手中,根本就保不住。
儘管劉家港已經不復永樂時期的繁榮,但這個時期上海港也是比不上劉家港的。
雖然上海位於長江出海口附近,更具有成為大港口的自然條件,但由於多種原因,上海未能像劉家港那樣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除了沒有相關政策的引導外,還有和京杭大運河的繁榮、海外貿易的偏好等等都有關。
隋唐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繁榮,使得貨物主要透過大運河運輸,從而繞開了上海。
而海外貿易中,廣州和泉州等港口更受青睞,上海因此錯過了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和轉運中心的機會。
此外,以這個時代的航海技術和碼頭設施,上海港本身存在一些劣勢,如“與海相接,茫然無辨”,入港船隻容易迷失方向等等,也限制了其發展。
現在上海港口碼頭的設施條件,和蘇州的劉家港、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廣州的天子碼頭比起來,並不具備任何優勢。
但是上海港種種優勢擺在那裡,有造就和推動它發展的趨勢,朱由崧把他建設成大港口,除了更好的整合海貿商業,為朝廷增加稅賦外,還有軍事用途。
朱由崧在上海設定市泊司後,制度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最佳化。
大明之前的市泊司制度以朝供體系為主,比之宋元時期,整體上略有改進,但依然是弊端重重,這可能和封建帝皇的家天下思想有關。
市泊司和後世的海關,是有非常大區別的。
大明市舶司對外貿船舶的收稅形式,主要分舶腳、收市、進奉三種。
舶腳:也叫下碇稅,根據船舶的運載量課徵。
收市:按照大明官方的定價收買外貿商品,所得物品專供給宮廷使用,其實就是朝廷的專買專供。
進奉:與收市相關,就是朝供,將收市所得的物品上交給宮廷,滿足宮廷的需求。
大明市泊司稅賦實行的是“抽分制”模式,那是相當坑的。
外貿商船到大明的港口互市,都是打著朝供的名義,每一份商品要從中抽取一部分當做供品,後來改成折銀徵收。
也就是說,大明市泊司連一個具
《重生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第375章 市泊司制度的最佳化(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