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好的媽媽。”有時候感謝也可利用人際關係。例如你非常感謝張三,你卻向張三的家長、女友、領導等張三欲獲得其好感的人表示感謝,這樣的感謝比你直接向張三感謝更動人,更具有積極效果。 ⑧要注意感謝的型別與渠道 感謝從不同的角度分,有不同的種類:有對對方個人的感謝,也有對對方單位的感謝;有對對方行為的感謝,也有對對方人品的感謝;有個人之間的感謝,有群體之間的感謝,還有國家之間的感謝;有語言的感謝,有禮物的感謝;有口頭的感謝,有電話感謝,有信函感謝等等。 人脈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一方的善意行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謝。 7�逢人只說三分話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又何必只說三分話呢?成熟的人的確只說三分話,你一定會認為他們很狡猾,是不誠實的。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對方如果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經是不少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暢所欲言,對方的反應是怎樣的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你說麼?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屬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又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偏高談闊論,輕言更易招惹怨尤呢!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這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佈。成熟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只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關係,更不是不誠實,更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制,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叫做世故通達。 8�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在人際交往中,不同場合要求採取與之各自相應的語言形式,否則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因此,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應當說話看場合,即所謂“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要因時制宜,隨鄉入俗 說話看場合,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區分: ①自己人場合和外人場合 我國文化傳統一向是重視內外有別的。對自己人“關起門來談話”,可以無話不談,甚至可以說些放肆的話,什麼事都好辦。而對外邊的人,總懷有戒心,“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辦事嘛,一般是公事公辦。因此,遵循內外有別的界限談話,社會上認為是得體的,違反這一界限,便被認為是“亂放炮”,說話不得體了。 ②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說話應嚴肅認真,事先要有所準備,不能亂扯一氣。非正式場合下,便可隨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樣,便於感情交流,談深談透。有些人說話文謅謅,有人講話俗不可耐,就是沒有把握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的界限。 ③莊重場合與隨便場合 “我特地來看你”,顯得很莊重;“我順便來看你”,有點隨隨便便看你來了的意思,可以減輕對方負擔。可是,在莊重的場合說“我順便來看你”就顯得不夠認真、嚴肅,會給聽話者蒙上一層陰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順便來看你來了”,偏偏說成是“特地看你來了”,有些小題大作,讓對方增加心理負擔。 ④喜慶場合與悲痛場合 一般地說,說話應與場合中的氣氛相協調。在別人辦喜事時,千萬不要說悲傷的話;在人家悲痛時,你逗這個小孩玩,逗那個小孩玩,說些逗樂的話,甚至哼哼民歌小調,別人就會說你這人太不懂事了。某地有個老太太死在家裡,親屬圍在一起商量後事。老太太生前囑咐土葬,但土葬有點不現實,於是大家七嘴八舌,發表個人的看法。只聽老太太的孫子說:“這麼辦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燒掉。現在屍體放在家裡,人來人往的,總不是個事,我看燒掉得啦,又省錢又省事。”這番話令大家聽了十分惱火,可是罵不得打不得,那場合不是教訓年輕人的場合。如果這個二十剛出頭的孫子會說話,他會選擇一些適合這種場合和氣氛的話來說,他可以這麼說:“奶奶走了,我心裡很難過。現在,遺體放在屋裡,得趕緊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願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還是趕緊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輩,說給大家考慮
《人脈是財富怎麼表達》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